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944807-22-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944807-22-1
化学式
C21H19GdN4O8
mdl
——
分子量
612.654
InChiKey
CRUMBXPJZNGWSY-UHFFFAOYSA-K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水合联吡啶基和基于联吡啶基的镧系元素络合物的弛豫和发光研究。
    摘要:
    描述了基于2,2'-联吡啶的新的配体L2的合成,该2,2'-联吡啶被6位和6'位的羧酸盐官能团和亚甲基亚氨基二乙酸酯基团官能化。已制备并表征了其complex配合物[EuL2(H(2)O)(3)]。[EuL2(H(2)O)(3)]的光谱性质通过吸收,稳态和时间分辨发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尽管L2表现出非常好的感光效率(η= 89%),但是该配合物的整体发光量子产率却很低(2.6%)。这是由于在第一个配位域中存在三个水分子而导致的强烈的非辐射失活所致,这一点在H(2)O和D(2)O中的发光寿命测量中得到了证明。用配体L2和L1获得的Gd(3+)配合物的弛豫特性 借助(17)O NMR和核磁弛豫分散体(NMRD)评估了后者在芳族核中含有一个额外的吡啶环。两种复合物的水交换率都比目前使用的造影剂的水交换率快(k(ex)(298)= 14.0 +/- 1.5 x 10(6)和11.1 +/- 1.1 x10(6)s(-1
    DOI:
    10.1039/b913084e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水合联吡啶基和基于联吡啶基的镧系元素络合物的弛豫和发光研究。
    摘要:
    描述了基于2,2'-联吡啶的新的配体L2的合成,该2,2'-联吡啶被6位和6'位的羧酸盐官能团和亚甲基亚氨基二乙酸酯基团官能化。已制备并表征了其complex配合物[EuL2(H(2)O)(3)]。[EuL2(H(2)O)(3)]的光谱性质通过吸收,稳态和时间分辨发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尽管L2表现出非常好的感光效率(η= 89%),但是该配合物的整体发光量子产率却很低(2.6%)。这是由于在第一个配位域中存在三个水分子而导致的强烈的非辐射失活所致,这一点在H(2)O和D(2)O中的发光寿命测量中得到了证明。用配体L2和L1获得的Gd(3+)配合物的弛豫特性 借助(17)O NMR和核磁弛豫分散体(NMRD)评估了后者在芳族核中含有一个额外的吡啶环。两种复合物的水交换率都比目前使用的造影剂的水交换率快(k(ex)(298)= 14.0 +/- 1.5 x 10(6)和11.1 +/- 1.1 x10(6)s(-1
    DOI:
    10.1039/b913084e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野百合碱 N-氧化物 野百合碱 螺[环氧乙烷-2,1'-吡咯里嗪] 脱氢野百合碱 矮陀陀酰胺碱 盐酸西那西林 灰毛束草碱 毛束草碱N-氧化物 毛束草碱 暗黄猪屎豆碱 去氢毛果天芥菜碱 去氢天芥菜碱 去氢倒千里光裂碱 去氢倒千里光裂碱 去氢倒千里光碱 克拉沙霉素B 克拉沙霉素A N-甲基-N-[(2R,3R,3aS,4S,6alphaS)-2,3,3a,6alpha-四氢-2,4-甲桥-4H-呋喃并[3,2-b]吡咯-3-基]-乙酰胺 N-(3-羟基-2,4-二甲基苯基)乙酰胺 8-氧杂-5-氮杂三环[5.1.1.01,5]壬-2,6-二烯 8-氧杂-2-氮杂三环[5.2.1.02,6]癸-1(9),3,5-三烯 7-羟基-6,7-二氢-5H-吡咯里嗪-1-甲醛 7-(羟基甲基)-3H-吡咯里嗪-3-酮 7-(甲氧基羰基)-6,7-二氢-5H-吡咯啉-1-羧酸 5H-吡咯并[2,1-a]异吲哚,5a,6,7,8-四氢- 3H-吡咯里嗪-3,5(2H)-二硫酮 3-甲酰基-5,6,7,8-四氢中氮茚-2-羧酸 3-氨基-N-[2,5-二氢-5-羰基-1-(2,4,5-三氯苯基)-1H-吡唑-4-基]苯酰胺 3-氧代吡咯里嗪-2-羧酸乙酯 3-氧代-3H-吡咯里嗪-2-甲酰氯 3-氧代-2,3-二氢-1H-吡咯里嗪-5-羧酸 3-氧代-2,3,5,7a-四氢-1H-吡咯里嗪-7-甲醛 3-氧-3氢-吡咯嗪-2-甲酸 3-(2,6-二乙酰基-3,7-二甲基-5H-吡咯里嗪-1-基)丙酸 2H,3H-氧杂环丁烷并[2,3-a]吡咯里嗪 2-(6-乙基-2,3-二氢-1H-吡咯里嗪-1-基)苯胺 2,5-二(叔-壬基二硫代)-1,3,4-噻二唑 2,3-二氢-7-甲基-1H-吡咯里嗪-1-酮 2,3-二氢-7-(羟基甲基)-1H-吡咯里嗪-1-酮 2,3-二氢-1H-吡咯里嗪-7-羧酸 2,3-二氢-1H-吡咯里嗪-7-甲醇 2,3-二氢-1H-吡咯里嗪-7-甲腈 2,3-二氢-1H-吡咯里嗪-1-胺 2,3-二氢-1H-吡咯里嗪-1-甲腈 2,3-二氢-1H-吡咯嗪-5-甲醛 2,3-二氢-1H-吡呤-1,7-二羧酸 2,3-二氢-(6ci,7ci,8ci,9ci)-1H-吡咯里嗪-1-酮 2,3,5,7a-四氢-1H-吡咯烷 2,2-二氯-1-(3H-吡咯里嗪-5-基)乙酮 1H-吡咯里嗪-2(3H)-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