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S)-4,4'-Dimethoxy-dalbergion | 4646-87-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S)-4,4'-Dimethoxy-dalbergion
英文别名
(S)-4,4'-Dimethoxydalbergione;2-methoxy-5-[(1S)-1-(4-methoxyphenyl)prop-2-enyl]cyclohexa-2,5-diene-1,4-dione
(S)-4,4'-Dimethoxy-dalbergion化学式
CAS
4646-87-1
化学式
C17H16O4
mdl
——
分子量
284.312
InChiKey
FSNITHOUQGJHTR-ZDUSSCGK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7
  • 重原子数:
    21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8
  • 拓扑面积:
    52.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天然产物的新黄酮类化合物-I:达贝格酮-一种新的醌类
    摘要:
    描述了四个金刚烷离子(VII,VIIIa,b和c)的结构测定。光谱法确定了这些化合物的部分结构(I),[C 3 H 4 ]-残基的性质由金黄色金属及其衍生物的NMR光谱表示。化学还原金刚烷酮中的醌类残基可得到喹诺醇,并催化还原金刚烷酮(VII和VIIIb),然后在大气中进行氧化,可制得二氢金刚烷酮(IX和X)。这些二氢-金合欢酮的臭氧分解产生了光学活性的α-乙基-芳基-乙酸(V和VI),并且这些化合物的形成与旋光旋转分散结果共同导致了金刚烷酮的绝对立体化学的定义。
    DOI:
    10.1016/s0040-4020(01)93924-9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he neoflavanoid group of natural products—I
    作者:W.B. Eyton、W.D. Ollis、I.O. Sutherland、O.R. Gottlieb、M. Taveira Magalhâes、L.M. Jackman
    DOI:10.1016/s0040-4020(01)93924-9
    日期:1965.1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tructures of four dalbergiones (VII, VIIIa, b and c) is described. Spectroscopic methods established the partial structrures (I) for these compounds, and the nature of the [C3H4]—residue was indicated by the NMR spectra of the dalbergiones and their derivatives. Chemical reduction of the quinonoid residues in the dalbergiones gave quinols, and catalytic reduction of the dalbergiones
    描述了四个金刚烷离子(VII,VIIIa,b和c)的结构测定。光谱法确定了这些化合物的部分结构(I),[C 3 H 4 ]-残基的性质由金黄色金属及其衍生物的NMR光谱表示。化学还原金刚烷酮中的醌类残基可得到喹诺醇,并催化还原金刚烷酮(VII和VIIIb),然后在大气中进行氧化,可制得二氢金刚烷酮(IX和X)。这些二氢-金合欢酮的臭氧分解产生了光学活性的α-乙基-芳基-乙酸(V和VI),并且这些化合物的形成与旋光旋转分散结果共同导致了金刚烷酮的绝对立体化学的定义。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黄檀色烯 黄檀素 铁力木苦素 贝伐他汀 红厚壳内酯 头孢克肟侧链酸活性酯 外消旋6-甲氧羰基-4-苯基-3,4-二氢香豆素 外消旋-6-甲基-4-苯基-2-色满醇 塞曲司特 四甲基罗丹明-5-马来酰亚胺 乙酮,1-[8-(4-羟基-3,5-二甲氧苯基)-6-甲基-8H-1,3-二噁唑并[4,5-g][1]苯并吡喃-7-基]- N,N-二乙基-4-(5-羟基螺[2H-1-苯并吡喃-2,4'-哌啶]-4-基)苯甲酰胺盐酸盐 L-苯丙氨酸,N-[(7-羟基-2-羰基-4-苯基-2H-1-苯并吡喃-8-基)甲基]- Atto590NHS酯 8-羟基-4-苯基-2-3,4-二氢苯并吡喃酮 8-乙酰基-5,7-二羟基-4-苯基色烯-2-酮 8-(4-甲氧苯基)-6-甲基-7,8-二氢-6H-[1,3]二噁唑并[4,5-g]色烯-6-醇 8-(2-羟基-3-甲氧苯基)-7-甲基-7,8-二氢-6H-[1,3]二噁唑并[4,5-g]色烯-6-醇 8-(2-甲氧苯基)-6,7-二甲基-7,8-二氢-6H-[1,3]二噁唑并[4,5-g]色烯-6-醇 8-(2,4-二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6,7-二甲基-7,8-二氢吡喃并[6,5-f][1,3]苯并二氧戊环 7-羟基-8-甲基-4-苯基-2H-色烯-2-酮 7-羟基-6-戊基-4-苯基色烯-2-酮 7-羟基-4-苯基香豆素 7-羟基-4-苯基-3-(4-羟基苯基)香豆素 7-羟基-4-苯基-3-(3-吡啶基)-2H-1-苯并吡喃-2-酮 7-羟基-4-(4-甲氧基苯基)-3,4-二氢-2H-1-苯并吡喃-2-酮 7-羟基-4-(3-三氟甲基苯基)香豆素 7-羟基-3-甲基-4-苯基香豆素 7-羟基-3-(4-甲氧苯基)-4-苯基-2H-色烯-2-酮 7-甲氧基-8-甲基-4-苯基色烯-2-酮 7-甲氧基-4-苯基色烯-2-酮 7-甲氧基-3-甲基-4-苯基-2H-色烯-2-酮 7-甲基-4-苯基-3,4-二氢色烯-2-酮 7-溴-4-(3-甲基苯基)-2H-色烯-2-酮 7-乙酰氧基-4-苯基-色烯-2-酮 7-乙氧基-4-苯基-2H-色烯-2-酮 7-[4-(1-乙基-1-羟基-丙基)-[1,2,3]三唑-1-基甲基]-4-(3-氟-苯基)-色烯-2-酮 7-(溴甲基)-4-(3-氟苯基)-2H-色烯-2-酮 7-(叠氮甲基)-4-(3-甲基苯基)-2H-色烯-2-酮 7-(叠氮甲基)-4-(3-氟苯基)-2H-色烯-2-酮 7,8-二羟基-4-苯基香豆素 7,8-二乙酰氧基-4-苯基香豆素 6-羧基-4-苯基-3,4-二氢香豆素 6-羟基-4-苯基-3,4-二氢色烯-2-酮 6-甲氧基-7-甲基-8-(3,4,5-三甲氧苯基)-7,8-二氢-6H-[1,3]二噁唑并[4,5-g]色烯 6-甲基-6-吡咯烷-1-基-8-(3,4,5-三甲氧基苯基)-7,8-二氢吡喃并[6,5-f][1,3]苯并二氧戊环-7-羧酸乙酯 6-甲基-4-苯基香豆素 6-甲基-4-苯基色满-2-酮 6-甲基-4-(4-甲基苯基)-3-苯基色烯-2-酮 6-溴-3,4-二氢-4-苯基-2H-1-苯并吡喃-2-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