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氯-丙酰基)-脲 | 24224-16-6

中文名称
(2-氯-丙酰基)-脲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α-chloropropionylurea
英文别名
N-(α-Chlorpropionyl)harnstoff;<2-Chlor-propionyl>-harnstoff;chloropropionylurea;2-chloropropionylurea;(2-Chloro-propionyl)-urea;N-carbamoyl-2-chloropropanamide
(2-氯-丙酰基)-脲化学式
CAS
24224-16-6
化学式
C4H7ClN2O2
mdl
MFCD03985182
分子量
150.565
InChiKey
RKAQGNOHJPPSED-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3
  • 重原子数:
    9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72.2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2

安全信息

  • 海关编码:
    292421009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8-(1,2-二甲基庚基)-1,3,4,5-四氢-5,5-二甲基-2H-[1]苯并吡喃并[4,3-c]吡啶-10-醇(2-氯-丙酰基)-脲三乙胺 作用下, 以 N-甲基乙酰胺 为溶剂, 生成 N-carbamoyl-2-[8-(1,2-dimethyl-heptyl)-10-hydroxy-5,5-dimethyl-1,3,4,5-tetrahydro-chromeno[4,3-c]pyridin-2-yl]-propion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8-Substituted-10-hydroxy-5,5-dimethyl-1,2
    摘要:
    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STR1##其中R.sub.1为H或低碳基;R.sub.2为H、低碳基、苯基或取代苯基;R为C.sub.3-C.sub.20烷基、苯基烷基或取代苯基烷基;R.sub.3为H或##STR2##其中X是3至4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R.sub.4和R.sub.5是H或低碳基的相同或不同成员;或R.sub.4和R.sub.5共同形成一个含有不超过一个额外杂环原子的6-或6-成员杂环环,并且带有或不带有α-低碳基取代基,以及它们的酸加成盐。本发明的化合物可用作镇痛剂、镇静剂、催眠药和抗青光眼药物。
    公开号:
    US04172943A1
  • 作为产物:
    描述:
    丙烯脲3-氯丙酰氯三乙胺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生成 (2-氯-丙酰基)-脲
    参考文献:
    名称:
    Disperse dyes which are convertible into a thermo-migration fast form
    摘要:
    根据该发明,染料由一个色团和一个基团组成,当加热时,形成异氰酸酯或异硫氰酸酯基团。后者与环境中的适当基团发生反应。获得了具有优异热迁移牢固性的染色。所披露的染料为以下公式的其中之一:其中F为不含水溶性基团的偶氮染料、蒽醌染料或三氰乙烯染料的基团,B和B'各自独立于另一个,选自直链或支链烷基基团,其碳原子数为2至8,或以下列基团之一的桥联成员:其中R为氢或C1-C6烷基,n为1至8的整数,m为2至4的整数,Z为O或S,V为在180度至240度C之间温度下作为基团HV消除的基团,V'为在180度至240度C之间温度下断裂的直链或转变为基团V'H的基团,但在偶氮染料中,偶氮组分不是氨基苯并异噻唑,偶联组分不是N-(β-苯基脲基乙基)-1-萘胺,当偶氮组分为2,4-二硝基-6-溴苯胺时。
    公开号:
    US05055567A1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New azacannabinoids highly active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作者:Cheuk Man Lee、Harold E. Zaugg、Raymond J. Michaels、Anthony T. Dren、Nicholas P. Plotnikoff、Patrick R. Young
    DOI:10.1021/jm00356a031
    日期:1983.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