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氰化钠 | 143-33-9

中文名称
氰化钠
中文别名
山奈钠;氰化钠(液体);氰化鈉;山奈;山埃钠;山奈奶
英文名称
sodium cyanide
英文别名
——
氰化钠化学式
CAS
143-33-9
化学式
CNNa
mdl
——
分子量
49.0075
InChiKey
RTVFYQXEHKQMKO-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563 °C
  • 沸点:
    1496 °C
  • 密度:
    1.595 g/cm3
  • 稳定性/保质期:
    1. 在1.34℃以下,水溶液中的氰化钠易结晶出来,并常含有1个或2个结晶水。当温度达到34.7℃以上时,则会失去结晶水,成为强碱弱酸盐,容易与酸反应,甚至很弱的酸也能与其作用。铁、锌、镍、铜、钴、银和镉等金属溶解于氰化钠溶液中,生成相应的氰化物。在氧的作用下,能溶解金和银等贵金属,形成络合盐。剧毒! 2. 氰化钠的密度为1.60g/cm³。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40.8克/100毫升水(0℃)、58.7克/100毫升水(20℃)、71.2克/100毫升水(30℃)。它略溶于醇。 3. 氰化钠为剧毒试剂,对眼睛有强烈刺激作用,并具有吸湿性。通过皮肤吸收或吸入氰化钠粉尘颗粒均可能造成致命危险。一旦不慎被吸入、吞服或经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可能导致肺部疼痛和人体青紫(人类LDL0: 2857 μg/kg;或者鼠LD50: 6440 μg/kg)。应将其储存在干燥处,并在通风橱内操作。避免与酸类及强氧化剂共存,且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在潮湿空气和水中可能会分解,热解时会产生有毒的氰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氮氧化合物烟雾。 4. 氰化钠较为稳定(稳定性参考[19])。 5. 禁配物包括酸类及强氧化剂(参考[20])。 6. 应避免接触潮湿空气(参考[21])。 7. 不会发生聚合反应(参考[22])。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28
  • 重原子数:
    3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23.8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安全信息

  • 危险品标志:
    T+,N
  • 安全说明:
    S28,S28A,S29,S45,S60,S61,S7
  • 危险类别码:
    R26/27/28,R32,R50/53
  • WGK Germany:
    3
  • RTECS号:
    VZ7525000
  • 海关编码:
    2837111000
  • 包装等级:
    I
  • 危险类别:
    6.1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1689 6.1/PG 1

SDS

SDS:440f2e94a9be40b678ee072ef1dd93db
查看
国标编号: 61001
CAS: 143-33-9
中文名称: 氰化钠
英文名称: sondium cyanide
别 名: 山奈钠;山奈;山埃钠
分子式: NaCN
分子量: 49.02
熔 点: 563.7℃ 沸点:1496
密 度: 相对密度(水=1)1.6
蒸汽压: 817℃
溶解性: 溶于水,微溶于液氨、乙醇、乙醚、苯
稳定性: 稳定
外观与性状: 白色或灰色粉末状结晶,有微弱的氰化氢气味
危险标记: 13(无机剧毒品)
用 途: 用于提炼金、银等贵重金属和淬火,并用于塑料、农药、医药、染料等有机合成业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吸入、口服或经皮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长期接触少量氰化物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眼及上呼吸道刺激。可引起皮疹。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高毒类。
急性毒性:LD506.4mg/kg(大鼠经口);4300μg/kg(大鼠腹腔)
生殖毒性:仓鼠植入低中毒剂量(TDL0):5999mg/kg(孕6~9天),引起胚胎毒性。肌肉骨骼发育异常及心血管(循环)系统发育异常。

污染来源:氰化物是剧毒物质,其污染事故常发生于电镀、炼金、热处理、煤气、焦化、制革、有机玻璃、苯、甲苯、二甲苯、照相以及农药等的生产过程中。

代谢和降解:游离氰基在体内主要代谢途径是在硫氰化酶(或β巯基丙酮酸转硫酶)的催化作用下,与硫起加成反应,转变成毒性很低的SCN(只有CN-毒性的1/200)。然后由尿、唾液、汗液等排出体外。
游离氰基还可与体内含钴的化合物如羟钴胺(维生素B12)结合形成无毒的氰钴化合物。因此临床上有用羟钴胺或依地酸二钴抢救CN-急性中毒的报告。
人体对CN-有较强的解毒机能,氰化物是非蓄积性毒物。当不致产生中毒剂量的少量外源性氰根进入机体后,可被迅速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排出体外。
氰化物在地面水中很不稳定,当水的pH值大于7和有氧存在的条件下,可被氧化生成碳酸盐与氨。地面水中带存在着能够分解利用氰化物的微生物,亦可将氰经生物氧化用途转化为碳酸盐与氨。因此氰化物在地面水中的自净过程相当迅速,但水体中氰化物的自净过程还要受水温,水的曝气程度(搅动)、pH、水面大小及深度等因素影响。
土壤对氰化物出有很强的净化能力。进入寺壤的氰化物,除逸散至空气中的外,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在植物体内被同化或氧化分解。存留于土壤中并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被转化为碳酸盐、氨和甲酸盐。当氰化物持续污染时,土壤微生物经驯化、毓可产生相适应的微生物群,对氰的净化起巨大作用。因此有些低浓度含氰工业废水长期进行污水灌溉的地区,土壤中的氰含量几乎没有积累。

残留与蓄积:自然界对氰化物的污染有很强的净化作用,因此,一般来说外源氰不易在环境和机体中积累。只有在特定条件下(事故排放、高浓度持续污染),氰的污染量超过环境的净化能力时,才能在环境中残留、蓄积,从而构成对人和生物的潜在危害。

迁移转化:氰化物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动植物体内都含有一些氰类物质,有些植物如苦杏仁、白果、果仁、木薯、高梁等含有相当量的含氰糖甙。它水解后释放出洲离的氰化氢,在一些普通粮食、蔬菜中,也可检出微量氰。
土壤中也普遍含有氰化物,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其含量为0.003-0.130mg/kg。天然土壤中的氰化物主要来自土壤腐植质。腐植质是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核心由多元酚聚合而成,并含有一定数量的氮化合物。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以生成氰和酚,因此土壤中氰的本底含量与其中有机质的含量密切相关。
由于氰化氢及易挥发,多数氰化物易溶于水,因此排入自然环境中的氰化物易被水(或大气)淋溶稀释、扩散,迁移能力强。氰化氢和简单氰化物在地面水中很不稳定,氰化氢易逸入空气中;或当水的pH值大于7和有氧存在的条件下,亦可被氧化而生成碳酸盐与氨。简单氰化物在水中很易水解而形成氰化氢。水中如含无机酸,即使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中生成的碳酸(弱酸),亦可加速此分解过程。

HCN是有苦杏仁味的气味,极易扩散,易溶于水而成氢氰酸;氰化物一般为无色晶体,在空气中易潮解并有HCN的微弱臭味,能使水产生杏仁臭。氰化物中毒的症状为:轻者有粘膜刺激,唇舌麻木头痛、眩晕、下肢无力、胸部有压迫感、恶心、呕吐、血压上升、心悸、气喘等。重者呼吸不规则,逐渐昏迷、痉挛、大小便失禁、血压下降、迅速发生呼吸障碍而死亡。

危险特性:不燃。与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反应剧烈,有发生爆炸的危险。遇酸会产生剧毒、易燃的氰化氢气体。在潮湿空气或二氧化碳中即缓慢发出微量氰化氢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氰化氢、氧化氮。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试纸法;速测管法;化学试剂测试组法;分光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
气体速测管(氰化物)(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比色法(GB7486-87,GB7487-87,水质)(氰化物)

5.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3mg/m3(HCN)[皮]
中国(GB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0.05mg/L(氰化物)
中国(GB5048-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水作,旱作,蔬菜:0.5mg/L(氰化物)
中国(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氰化物,mg/L ) I类 II类 III类 IV类 V类
0.001 0.01 0.05 0.1 >0.1
中国(GB11607-98) 渔业水质标准 0.005mg/L(氰化物)
中国(GHZB1-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总氰化物,mg/L) I类 II类 III类 IV类 V类
0.005 0.05(渔0.005) 0.2(渔0.005) 0.2 0.2
中国(GB3097-1997) 海水水质标准(氰化物,mg/L) 第一类0.005;第二类0.005;第三类0.10;第四类0.20
中国(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总氰化物 ) 一级0.5mg/L
二级0.5mg/L
三级1.0mg/L
中国(GB5058-1996) 固体废弃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值 1.0mg/L(氰化物)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措施

对泄漏物处理必须戴好防毒面具与手套,扫起,倒至大量水中。加入过量NaClO或漂白粉,放置24小时,确认氰化物全部分解,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污染区用NaClO溶液或漂白粉浸光24小时后,用大量水冲洗,洗水放入废水系统统一处理。对HCN则应将气体送至通风橱或将气体导入碳酸钠溶液中,加等量的NaClO,以6mol/L NaOH中和,污水放入废水系统做统一处理。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毒物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作业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的清水或5%硫代硫酸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发生火灾时应尽量抢救商品,防止包装破损,引起环境污染。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灭火剂:干粉、砂土。禁止用二氧化碳和酸碱灭火剂灭火。





制备方法与用途

根据提供的信息,氰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用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金属提炼:如提炼金、银等贵重金属。

  2. 工业应用

    • 在电镀溶液中使用。
    • 用于生产有机玻璃和合成纤维的共聚物。
    • 制造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丁酯,以及偶氮二异丁腈和偶氮二异庚腈等。
  3. 化学合成:可以用来制备各种氰基化合物、氰醇类化合物及α-氨基氰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医药、染料制造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4. 实验室分析与研究

    • 用作掩蔽剂和铬合剂。
    • 在昆虫激素的研究中也有应用。
  5. 其他行业:包括塑料、医药、农药以及冶金等行业的生产过程中,氰化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此外,氰化钠还具有一定的毒性,在实际操作时需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尽管其在某些高端化学品和特种材料制备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因其潜在的危害性,在使用上必须极其谨慎。

综上所述,氰化钠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化学试剂,在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氰化钠乙醇 、 sulfur 作用下, 生成 天然芥菜籽油
    参考文献:
    名称:
    Preparation of organic thiocyanates and isothiocyanates
    摘要:
    公开号:
    US02462433A1
  • 作为产物:
    描述:
    氢氰酸sodium hydroxide乙醇 作用下, 生成 氰化钠
    参考文献:
    名称:
    Joannis, Annales de Chimie (Cachan, France), vol. <5> 26, p. 484
    摘要:
    DOI:
  • 作为试剂:
    参考文献:
    名称:
    全合成对真菌代谢产物异黄酮内酯A的立体化学赋值
    摘要:
    描述了大环天​​然产物xestodecalactone A(海绵衍生真菌的代谢产物)的首次合成。通过使用R-或S-构型的形式或作为其外消旋体的5-羟基己酸甲酯作为前体,获得了异十二烷内酯A的对映异构体以及外消旋化合物。这些合成产物与天然产物通过圆二色性(CD)光谱法和通过HPLC在手性相上的比较揭示了天然产物具有(R)-构型。
    DOI:
    10.1016/j.tetlet.2004.02.00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EN] ALPHA-KETOAMIDE DERIVATIVE, AND PRODUCTION METHOD AND USE THEREOF<br/>[FR] DERIVE D'ALPHA-CETOAMIDE, SON PROCEDE DE PRODUCTION ET D'UTILISATION
    申请人:SENJU PHARMA CO
    公开号:WO2005056519A1
    公开(公告)日:2005-06-23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compound represented by the formula (I): (INSERT CHEMICAL FORMULA) (wherein R1 is a lower alkyl substituted by a lower alkoxy or a heterocyclic group, or a heterocyclic group; R2 is a lower alkyl optionally substituted by a phenyl; and R3 is a lower alkyl optionally substituted by a halogen, a lower alkoxy or a phenyl, or a fused polycyclic hydrocarbon group), which is well absorbed orally, exhibits durability of good blood level and has potent calpain inhibitory activity.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化合物,其化学式表示为(I):(插入化学式)(其中R1是由低烷基取代的低烷氧基或杂环基,或者是杂环基;R2是可选择地由苯基取代的低烷基;R3是可选择地由卤素、低烷氧基或苯基取代的低烷基,或者是融合的多环碳氢基),该化合物在口服后被很好地吸收,表现出良好的血液水平持久性,并具有强大的钙蛋白酶抑制活性。
  • First Enantioselective Total Synthesis of (−)-Tejedine
    作者:You-Chu Wang、Paris E. Georghiou
    DOI:10.1021/ol0261635
    日期:2002.8.1
    [structure: see text] The first enantioselective total synthesis of (-)-tejedine (1) is reported. Tejedine is a seco-bisbenzyltetrahydroisoquinoline isolated in 1998 as a minor component from Berberis vulgaris. The synthesis was achieved using a strategy employing four key steps, including a chiral auxiliary-assisted diastereoselective Bischler-Napieralski cyclization.
    [结构:见正文]报告了(-)-tejedine(1)的第一个对映选择性全合成。Tejedine是一种1998年从小Ber小isolated中提取的次要成分的癸二双苄基四氢异喹啉。合成是通过采用四个关键步骤的策略实现的,包括手性辅助非对映选择性Bischler-Napieralski环化。
  • Studies related to the chemistry of melanins. Part VII. Attempts to synthesise hydroxylated bi-indolyls, biphenyls, and indoline-2-carboxylic acid as possible intermediates in the formation of melanins from 3,4-dihydroxyphenethylamine and 3,4-dihydroxyphenylalanine
    作者:R. F. Chapman、G. A. Swan
    DOI:10.1039/j39700000865
    日期:——
    Syntheses are described of 5,5′-, 6,6′-, and 5,6′-bis-(2-aminoethyl)-2,2′,3,3′-tetrahydroxybiphenyl, 2,4-bis-(3,4-dihydroxyphenyl)butane-1,3-diamine, and 2,3-bis-(3,4-dihydroxyphenyl)butane-1,4-diamine dihydrochlorides, 5,5′-, 6,6′-, and 5,6′-bis-(2-amino-2-carboxyethyl)-2,2′,3,3′-tetrahydroxybiphenyl, and 5,6-dihydroxyindoline-2-carboxylic acid.
    描述了5,5'-,6,6'-和5,6'-双-(2-氨基乙基)-2,2',3,3'-四羟基联苯,2,4-双-(3 1,4-二羟基苯基)丁烷-1,3-二胺和2,3-双-(3,4-二羟基苯基)丁烷-1,4-二胺二盐酸盐,5,5'-,6,6'-和5 ,6′-双-(2-氨基-2-羧乙基)-2,2′,3,3′-四羟基联苯和5,6-二羟基二氢吲哚-2-羧酸。
  • Nucleotide. XIV. Substituierte ?-Phenyl�thyl-Gruppen. Neue Schutzgruppen f�r Oligonucleotid-Synthesen nach dem Phosphors�uretriester-Verfahren
    作者:Eugen Uhlmann、Wolfgang Pfleiderer
    DOI:10.1002/hlca.19810640547
    日期:1981.7.22
    XIV. Substituted β-Phenyl-ethyl Groups. New Blocking Groups for Oligonucleotide Syntheses by the Phosphotriester Approach
    十四。取代的β-苯基-乙基。磷酸三酯法寡核苷酸合成的新的封闭基团
  • Studies on Acyl Alkyl Diimides
    作者:Thomas R. Lynch、Frederick N. Maclachlan、Yum Kuen Siu
    DOI:10.1139/v71-261
    日期:1971.5.15

    A number of acyclic acyl alkyl diimides have been obtained by oxid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alkyl hydrazides. A new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α-cyanoalkyl hydrazides, the reaction of acid hydrazides with ketones in the presence of sodium cyanide, has been explored. All the acyl alkyl diimides so obtained exhibit a medium to weak i.r. band at ca. 1550 cm−1;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assignment of this band to the —N=N— stretch is given. The results of oxidation of 5-methyl and 5-phenyl-pyrazolidin-3-one are reported, together with the synthesis and oxidation of tetrahydro-6-methyl-3(2H)-pyridazinone.

    一些非环状酰基烷基二亚胺已通过氧化相应的烷基肼得到。一种合成α-氰基烷基肼的新方法已被探索,即在氰化钠存在下,酸肼与酮的反应。所有获得的酰基烷基二亚胺在ca. 1550 cm−1处表现出中等到弱的红外吸收峰;提供了支持将该峰归属为—N=N—伸缩的证据。报道了5-甲基和5-苯基吡唑啉-3-酮的氧化结果,以及六氢-6-甲基-3(2H)-吡啶啉酮的合成和氧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