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Zn(II)(OEOP-15-(CN)))(O2CCH3) | 374604-87-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Zn(II)(OEOP-15-(CN)))(O2CCH3)
英文别名
——
(Zn(II)(OEOP-15-(CN)))(O2CCH3)化学式
CAS
374604-87-2
化学式
C2H3O2*C36H42N5OZn
mdl
——
分子量
685.197
InChiKey
CMTGVUHRDUNXAW-PLZHMZKN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Zn(II)(OEOP-15-(CN)))(O2CCH3)氰化四丁基铵二氯甲烷 为溶剂, 以30%的产率得到Zn(II)(OEB-10,19-(CN)2)
    参考文献:
    名称:
    氰化物离子与锌Verhemhemes反应的开环和内消旋取代。
    摘要:
    Verdoheme锌[Zn(II)(OEOP)](O(2)CCH(3))与氰化物离子的反应性非常复杂,其中OEOP是八乙基-5-氧杂卟啉的单阴离子。不仅与其他亲核试剂(甲醇盐,甲硫醇盐,二甲基酰胺)一样,预期的大环开环也是如此,而且在一个或两个内消旋位置上也有取代作用。开环产物已经过晶体学研究。mu-H(2)O- [Zn(II)(OEB-10,19-(CN)(2))](2)和mu-H(2)O-[(Zn(II)( OEB-10,15,19-(CN)(3))](2)都由两个螺旋四吡咯亚基组成,它们通过四个Zn-N键与一个锌离子配位,两个锌离子与一个桥连水配位在每个四吡咯亚基的一个末端上也是氢键合到内酰胺氧原子上的分子。因此,一个螺旋形的Zn(II)(OEB-10,19-(CN)(2))部分的手性被传递到另一个Zn(II)(OEB-10,19-(CN)(2))单元并且所得的双核单位是手性的。相反
    DOI:
    10.1021/ic0103300
  • 作为产物:
    描述:
    H3(OEB-10-(CN)) 、 zinc(II) acetate dihydrate甲醇氯仿 为溶剂, 以30%的产率得到(Zn(II)(OEOP-15-(CN)))(O2CCH3)
    参考文献:
    名称:
    氰化物离子与锌Verhemhemes反应的开环和内消旋取代。
    摘要:
    Verdoheme锌[Zn(II)(OEOP)](O(2)CCH(3))与氰化物离子的反应性非常复杂,其中OEOP是八乙基-5-氧杂卟啉的单阴离子。不仅与其他亲核试剂(甲醇盐,甲硫醇盐,二甲基酰胺)一样,预期的大环开环也是如此,而且在一个或两个内消旋位置上也有取代作用。开环产物已经过晶体学研究。mu-H(2)O- [Zn(II)(OEB-10,19-(CN)(2))](2)和mu-H(2)O-[(Zn(II)( OEB-10,15,19-(CN)(3))](2)都由两个螺旋四吡咯亚基组成,它们通过四个Zn-N键与一个锌离子配位,两个锌离子与一个桥连水配位在每个四吡咯亚基的一个末端上也是氢键合到内酰胺氧原子上的分子。因此,一个螺旋形的Zn(II)(OEB-10,19-(CN)(2))部分的手性被传递到另一个Zn(II)(OEB-10,19-(CN)(2))单元并且所得的双核单位是手性的。相反
    DOI:
    10.1021/ic0103300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野百合碱 N-氧化物 野百合碱 螺[环氧乙烷-2,1'-吡咯里嗪] 脱氢野百合碱 矮陀陀酰胺碱 盐酸西那西林 灰毛束草碱 毛束草碱N-氧化物 毛束草碱 暗黄猪屎豆碱 去氢毛果天芥菜碱 去氢天芥菜碱 去氢倒千里光裂碱 去氢倒千里光裂碱 去氢倒千里光碱 克拉沙霉素B 克拉沙霉素A N-甲基-N-[(2R,3R,3aS,4S,6alphaS)-2,3,3a,6alpha-四氢-2,4-甲桥-4H-呋喃并[3,2-b]吡咯-3-基]-乙酰胺 N-(3-羟基-2,4-二甲基苯基)乙酰胺 8-氧杂-5-氮杂三环[5.1.1.01,5]壬-2,6-二烯 8-氧杂-2-氮杂三环[5.2.1.02,6]癸-1(9),3,5-三烯 7-羟基-6,7-二氢-5H-吡咯里嗪-1-甲醛 7-(羟基甲基)-3H-吡咯里嗪-3-酮 7-(甲氧基羰基)-6,7-二氢-5H-吡咯啉-1-羧酸 5H-吡咯并[2,1-a]异吲哚,5a,6,7,8-四氢- 3H-吡咯里嗪-3,5(2H)-二硫酮 3-甲酰基-5,6,7,8-四氢中氮茚-2-羧酸 3-氨基-N-[2,5-二氢-5-羰基-1-(2,4,5-三氯苯基)-1H-吡唑-4-基]苯酰胺 3-氧代吡咯里嗪-2-羧酸乙酯 3-氧代-3H-吡咯里嗪-2-甲酰氯 3-氧代-2,3-二氢-1H-吡咯里嗪-5-羧酸 3-氧代-2,3,5,7a-四氢-1H-吡咯里嗪-7-甲醛 3-氧-3氢-吡咯嗪-2-甲酸 3-(2,6-二乙酰基-3,7-二甲基-5H-吡咯里嗪-1-基)丙酸 2H,3H-氧杂环丁烷并[2,3-a]吡咯里嗪 2-(6-乙基-2,3-二氢-1H-吡咯里嗪-1-基)苯胺 2,5-二(叔-壬基二硫代)-1,3,4-噻二唑 2,3-二氢-7-甲基-1H-吡咯里嗪-1-酮 2,3-二氢-7-(羟基甲基)-1H-吡咯里嗪-1-酮 2,3-二氢-1H-吡咯里嗪-7-羧酸 2,3-二氢-1H-吡咯里嗪-7-甲醇 2,3-二氢-1H-吡咯里嗪-7-甲腈 2,3-二氢-1H-吡咯里嗪-1-胺 2,3-二氢-1H-吡咯里嗪-1-甲腈 2,3-二氢-1H-吡咯嗪-5-甲醛 2,3-二氢-1H-吡呤-1,7-二羧酸 2,3-二氢-(6ci,7ci,8ci,9ci)-1H-吡咯里嗪-1-酮 2,3,5,7a-四氢-1H-吡咯烷 2,2-二氯-1-(3H-吡咯里嗪-5-基)乙酮 1H-吡咯里嗪-2(3H)-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