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Terephthalic acid 1-benzyl ester 4-(4-hexadecyloxy-phenyl) ester | 891999-13-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Terephthalic acid 1-benzyl ester 4-(4-hexadecyloxy-phenyl) ester
英文别名
——
Terephthalic acid 1-benzyl ester 4-(4-hexadecyloxy-phenyl) ester化学式
CAS
891999-13-6
化学式
C37H48O5
mdl
——
分子量
572.785
InChiKey
KOVMHSRQNZCBDX-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0.12
  • 重原子数:
    42.0
  • 可旋转键数:
    21.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6
  • 拓扑面积:
    61.83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5.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Terephthalic acid 1-benzyl ester 4-(4-hexadecyloxy-phenyl) ester 在 palladium on activated charcoal ammonium formate 作用下, 以 丙酮 为溶剂, 生成 4-(4-n-hexadecyloxyphenyloxycarbonyl)benzoic acid
    参考文献:
    名称:
    Reentrant SmCPAphases: unusual polymorphism variant SmA–SmCSPA–Colob–SmCSPAobserved in new bent-core mesogens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非手性五环弯核介质同源系列。研究人员通过偏振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X 射线衍射和电光测量等方法对介相行为进行了研究。具有较短末端链(C8、C12)的同系物形成 SmCPA 相,而具有较长末端链(C14、C16、C18)的同系物则显示出液晶四态性,其序列为 SmAâSmCSPAâColobâSmCSPA。SmCPA 相的结构完全相同,只是在极性切换机制上有所不同。高温 SmCSPA 相的切换是通过分子绕其长轴的集体旋转实现的,而在再入射 SmCSPA 相中,切换则是基于绕倾斜锥的定向旋转。通过施加电场,Colob 相可以不可逆地转变为 SmCPA 相。在有限的温度范围内,SmA 相在电场的诱导下可逆地转变为 SmCSPF 相。根据这些相的结构特征讨论了介相的电光响应。
    DOI:
    10.1039/b516189d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Reentrant SmCPAphases: unusual polymorphism variant SmA–SmCSPA–Colob–SmCSPAobserved in new bent-core mesogens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非手性五环弯核介质同源系列。研究人员通过偏振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X 射线衍射和电光测量等方法对介相行为进行了研究。具有较短末端链(C8、C12)的同系物形成 SmCPA 相,而具有较长末端链(C14、C16、C18)的同系物则显示出液晶四态性,其序列为 SmAâSmCSPAâColobâSmCSPA。SmCPA 相的结构完全相同,只是在极性切换机制上有所不同。高温 SmCSPA 相的切换是通过分子绕其长轴的集体旋转实现的,而在再入射 SmCSPA 相中,切换则是基于绕倾斜锥的定向旋转。通过施加电场,Colob 相可以不可逆地转变为 SmCPA 相。在有限的温度范围内,SmA 相在电场的诱导下可逆地转变为 SmCSPF 相。根据这些相的结构特征讨论了介相的电光响应。
    DOI:
    10.1039/b516189d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Polar switching in a crystalline modification of a five-ring bent-core compound
    作者:Gerhard Pelzl、H. N. Shreenivasa Murthy、Martin W. Schröder、Siegmar Diele、Zinaida Vakhovskaya、Horst Kresse、Wolfgang Weissflog
    DOI:10.1039/b601454b
    日期:——
    A new five-ring banana-shaped compound is presented which does not exhibit a mesophase but a high-temperature crystalline phase with unexpected electro-optical properties. By application of a sufficiently high electric field (15 V µm−1) this solid modification can be clearly switched where the texture of the switched state is different for an opposite sign of the applied electric field. This switching is accompanied by a current response which indicates an antiferroelectric ground state. The switching polarisation was found to be 700 nC cm−2. It is interesting that the polar switching takes place only below a frequency of 5 Hz. The crystalline nature of the solid modification was proved by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 on partially oriented samples. The mechanism of the polar switching is not yet clear. It can be assumed that the switchable modification has a structure with sufficient free volume which enables the collective rotation of at least parts of the molecules.
    一种新的五环香蕉形化合物被提出,它不呈现中间相,而是呈现具有意想不到的电光特性的高温结晶相。通过施加足够高的电场(15 V µm-1),这种固体改性可以被清晰地切换,其中切换状态的纹理对于施加的电场的相反符号是不同的。这种切换伴随着电流响应,表明反电基态。切换极化被发现在5 Hz以下的频率下发生。有趣的是,极性切换仅在5 Hz以下的频率下发生。通过对部分取向的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测量,证实了固体改性的结晶性质。极性切换的机理尚不清楚。可以假设可切换的改性具有足够的自由体积的结构,使得至少部分分子的集体旋转成为可能。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非那米柳 雷尼替丁 降钙素(humanreduced),8-L-缬氨酸-(9CI) 间苯甲酰氧基苯乙酮 间苯二甲酸二苯酯 间甲苯基苯甲酸酯 间双没食子酸 醋氨沙洛 邻苯二甲酸苄酯2-乙己基酯 邻苯二甲酸二苯酯-D4 邻苯二甲酸二苯酯 邻甲苯基苯甲酸酯 邻氨基苯甲酸(4-硝基苯基)酯 邻亚苯基二苯甲酸酯 贝诺酯 袋衣酸 血竭黄烷A 萘-1,5-二磺酸-4-[2-(二甲氨基)乙氧基]-2-甲基-5-(丙烷-2-基)苯基2-氨基苯酸酯(1:1) 茶痂衣酸 苯酚,2-[2-[(4-氯苯基)氨基]-4-噻唑基]-,苯酸酯(ester) 苯甲醯柳酸甲酯 苯甲酸苯酯 苯甲酸五氟苯酯 苯甲酸丁香酚酯 苯甲酸4-[[(4-甲氧基苯基)亚甲基]氨基]苯基酯 苯甲酸4-(乙酰氨基)-2-[[2-[4-(乙酰氨基)苯甲酰基]亚肼基]甲基]苯基酯 苯甲酸2-(2-苯并恶唑基)苯酯 苯甲酸-4-甲基苯酯 苯甲酸-(4-环戊基-苯基酯) 苯甲酸-(2-烯丙基-4-溴-苯基酯) 苯甲酸-(2-溴-4,6-二硝基-苯基酯) 苯甲酸-(2,4-二溴-3-甲基-苯基酯) 苯甲酸-(2,4-二氯-5-甲基-苯基酯) 苯甲酸-(2,4-二叔丁基苯基酯) 苯甲酸,4-羟基-,4-[(4-羟基苯氧基)羰基]苯基酯 苯甲酸,4-羟基-,4-(己氧基)苯基酯 苯甲酸,4-羟基-,4-(十四烷氧基)苯基酯 苯甲酸,4-羟基-,4-(十二烷氧基)苯基酯 苯甲酸,4-甲酰基-,4-(辛氧基)苯基酯 苯甲酸,4-甲氧基-,2-甲酰基苯基酯 苯甲酸,4-甲基-,4-甲基苯基酯 苯甲酸,4-戊基-,4-(壬氧基)苯基酯 苯甲酸,4-丁氧基-,1,4-亚苯基酯 苯甲酸,4-[[[3-[(2,2-二甲基-1-羰基丙氧基)甲基]-3,4-二氢-2-甲基-4-羰基-6-喹唑啉基]甲基]-2-炔丙基氨基]-,五氟苯基酯 苯甲酸,4-[1-(己氧基)乙基]-,4-(辛氧基)苯基酯 苯甲酸,4-(辛氧基)-,4-[[4-[[(1-甲基庚基)氧代]羰基]苯基]乙炔基]苯基酯 苯甲酸,4-(苯基甲氧基)-,4-(癸氧基)苯基酯 苯甲酸,4-(苯基甲氧基)-,4-(壬氧基)苯基酯 苯甲酸,4-(苯基甲氧基)-,4-(十二烷氧基)苯基酯 苯甲酸,4-(癸氧基)-,4-[氰基[(1-羰基戊基)氧代]甲基]苯基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