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ethyl 2-(2-azocinylidene)acetate | 99054-31-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ethyl 2-(2-azocinylidene)acetate
英文别名
ethyl (2Z)-2-(azocan-2-ylidene)acetate
ethyl 2-(2-azocinylidene)acetate化学式
CAS
99054-31-6
化学式
C11H19NO2
mdl
——
分子量
197.277
InChiKey
JRMPEMPEXQPHLP-KTKRTIGZ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4
  • 重原子数:
    14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3
  • 拓扑面积:
    38.3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ethyl 9-bromo-3-oxononanoate 在 sodium azide 、 三苯基膦 、 sodium iod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二甲基亚砜 为溶剂, 反应 138.0h, 生成 ethyl 2-(2-azocinylidene)acetate
    参考文献:
    名称:
    直接Retro-Reformatsky碎片:环酮的环扩大为新型和实用的杂环烯胺的合成。
    摘要:
    从环酮的正式环扩大已经开发出一种新颖而实用的杂环烯胺的合成方法,其中包括Retro-Reformatsky裂解反应是关键步骤。在碱性溴化条件下,由五元至七元环状酮衍生的Reformatsky加合物有效地进行了直接Retro-Reformatsky裂解,然后自发进行α,α-二溴化,生成α,α,ω-三溴-β-酮酸酯化合物一锅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用Cu-Zn合金高度区域选择性地还原α,α,ω-三溴-β-酮酸酯,得到的ω-溴-β-酮酸酯的产率高至优异。用叠氮化钠处理ω-溴-β-酮酸酯,然后进行分子内氮杂-维蒂希反应或催化加氢提供杂环仲烯胺,
    DOI:
    10.1021/jo0351320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pplication of the intramolecular aza-Wittig reaction to the synthesis of vinylogous urethanes and amides
    作者:P. H. Lambert、M. Vaultier、R. Carrie
    DOI:10.1021/jo00225a066
    日期:1985.12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乙基3-氨基-2-羟基-2,5-二甲基-2H-吡咯-4-羧酸酯 乙基2-氨基-5-甲基-4H-1,3,4-噻二嗪-6-羧酸酯 3-氨基环戊-2-烯-1-酮 3-氨基丁烯酰胺 3-氨基-4,4,4-三氟丁-2-烯酸 3-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3-氨基-2-氰基-4,4,4-三氟-2-丁烯酰胺 3-氨基-2-氰基-3-碘代-2-烯酸甲酯 3-[甲基(3-甲基丁-2-烯基)氨基]环戊-2-烯-1-酮 3-(甲基氨基)环戊-2-烯-1-酮 3-(2-氨基-1-环戊烯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3,4-双(1-甲基肼基)-3-环丁烯-1,2-二酮 3,4-二氨基-3-环丁烯-1,2-二酮 2-氰基-3-肼基丙烯酸乙酯 2-氰基-3-二甲基氨基-2-丁酰胺 2-氰基-3-(二甲基氨基)丙烯酸甲酯 2-氰基-3-(丙-2-基氨基甲酰氨基)丙-2-烯酰胺 2-氰基-3,3-二甲氧基丙烯酰胺 2-氨基环庚烯-1-羧酸乙酯 2-氨基环己-1-烯羧酸 2-氨基-1-环戊烯甲酸乙酯 2-氨基-1-环戊烯-1-羧酸 2-氨基-1-环己烯-1-羧酸甲酯 2-氨基-1-环己烯-1-甲酸乙酯 2-[(二甲基氨基)亚甲基]环戊烷-1,3-二酮 2-[(二甲基氨基)亚甲基]-1,3-环己二酮 2-((二甲氨基)亚甲基)环己酮 1-环己基-3-(2-丁氧基羰基-1-环戊烯)脲 1-[(3aR,6aR)-2-氨基-3,3A,4,5,6,6A-六氢-1-戊搭烯基]乙酮 1-(2-氨基-1-环己烯-1-基)乙酮 1,3,6,8-四苯基芘 1,2-二(3,7-二甲基-5-丁氧基-1-氮杂-5-硼杂-4,6-二氧代环辛基)乙烷 (Z)-3-氨基-N-甲氧基-N-甲基-丁-2-烯酰胺 (Z)-3-(丁基氨基甲酰氨基)-2-氰基-丙-2-烯酸 (Z)-3-(丁基氨基甲酰氨基)-2-氰基-丙-2-烯酰胺 (Z)-2-氰基-3-(己基氨基甲酰氨基)丙-2-烯酰胺 (Z)-2-氯-3-甲基氨基丙烯酸乙酯 (Z)-2-(1-(叔丁基氨基)-2-甲基亚丙基)环戊烷-1-酮 (9ci)-2-氨基-1-环戊烯-1-羧酸甲酯 (9CI)-(2-氨基-3,4-二氧代-1-环丁-1-基)-脲 (7CI)-(2-氨基甲酰-2-氰基乙烯基)-脲 (2E)-3-(二甲基氨基)-3-(甲基氨基)丙烯醛 (2E)-3-(二甲基氨基)-3-(甲基氨基)丙烯醛 2-Bromo-5-tert-butyl-3,6-dihydroxy-[1,4]benzoquinone (5-Methyl-3,6-dioxo-cyclohexa-1,4-dienyl)-pyrrolidin-(2E)-ylidene-acetonitrile 2,6,6-Trimethyl-5-oxo-cyclohexa-1,3-dienecarboxylic acid ethyl ester 2-[(α-methylamino)ethanylidene]cyclohexanone 1-[2-(propylamino)cyclopenten-1-yl]ethanone 2,4-Bis-(α-brom-α-N-ethylcarboxamido)-methylen-1,3-dithietan cis-2,2-tetrakis(monothiosuccinimidato)dimolybdenum(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