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uII(bis(3-(dimethylamino)propyl)amine)OH] | 1225196-58-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uII(bis(3-(dimethylamino)propyl)amine)OH]
英文别名
[CuII(bis(3-(dimethylamino)propyl)amine)OH];[(bis(3-(dimethylamino)propyl)amine)Cu(hydroxide)](1+)
[CuII(bis(3-(dimethylamino)propyl)amine)OH]化学式
CAS
1225196-58-6
化学式
C10H26CuN3O
mdl
——
分子量
267.882
InChiKey
DKMJXVOBQMONHE-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4-甲氧基苯酚 作用下, 以 2-甲基四氢呋喃 为溶剂, 生成 [CuII(bis(3-(dimethylamino)propyl)amine)OH] 、 (1,5-dicyclohexylimidazole)(5,10,15,20-tetrakis(2,6-difluorophenyl)porphyrinate)FeIVO
    参考文献:
    名称:
    低自旋血红素-过氧化物-铜复合物中的酚诱导的O-O键断裂:对血红素-铜氧化酶中O 2还原的影响
    摘要:
    这项研究评估了仿生的血红素-过氧-铜复合物{[(DCHIm)(F 8)Fe III ]-(O 2 2 –)– [Cu II(AN)]} +(1)的反应。酚类底物,涉及净H-原子夺取切割产生的Fe桥接过氧O-O键IV = O,铜II-OH和苯氧基自由基部分,类似于在血红素-铜氧化酶(HCOs)中进行的化学反应。为该反应生成的3D势能表面揭示了两种可能的反应途径:一种涉及屏障前,苯酚到过氧配体的质子转移几乎全部;另一类涉及O-O均质化,其中苯酚在过渡态(TS)中保持与过氧O Cu的H键合,并在势垒后转移H +。在这两种机制中,苯酚的电子转移(ET)都在PT之后(以及在势垒之后)发生。因此,只有与H +的相互作用参与降低O–O的切割障碍。相对壁垒取决于共价性(由铁控制ET),因此随DFT功能的不同而不同。但是,由于这些机制在TS处的PT量不同,因此进行了动力学同位素实验以确定哪种机制是有活性的。
    DOI:
    10.1021/jacs.7b0329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Heme−Copper−Dioxygen Complexes: Toward Understanding Ligand-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the Coordination Geometry,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Reactivity
    作者:Zakaria Halime、Matthew T. Kieber-Emmons、Munzarin F. Qayyum、Biplab Mondal、Thirumanavelan Gandhi、Simona C. Puiu、Eduardo E. Chufán、Amy A. N. Sarjeant、Keith O. Hodgson、Britt Hedman、Edward I. Solomon、Kenneth D. Karlin
    DOI:10.1021/ic9020993
    日期:2010.4.19
    and more complete electronic description of the high-spin heme−peroxo−copper complexes 1 and 2, which establish μ-(O22−) side-on to the FeIII and end-on to CuII (μ-η2:η1) binding for the complex 1 but side-on/side-on (μ-η2:η2) μ-peroxo coordination for the complex 2. We also compare and summariz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se two complexes in their reactivity toward CO, PPh3, acid, and phenols
    配体的性质是控制配位化学结构和反应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结合我们对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双氧还原化学相关的血红素--氧反应性的研究,我们比较了两种高自旋血红素-过氧- [Fe III O 2 2- Cu II ] +的分子和电子结构含有 N 4四齿 ( 1 ) 或 N 3三齿 ( 2 ) 的配合物) 配体。结合先前报道的和新的共振拉曼和 EXAFS 数据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相结合,我们报告了高自旋血红素-过氧-配合物1和2的几何结构和更完整的电子描述,它们建立了 μ-(O 2 2 − ) 侧面与 Fe III和端部与 Cu II (μ-η 2 :η 1 ) 结合,与复合物1结合,但侧面/侧面 (μ-η 2 :η 2 ) μ-peroxo复杂2 的协调. 我们还比较和总结了这两种配合物在对 CO、PPh 3、酸和酚类的反应性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μ-oxo 配合物2a的新 X 射线结构与先前报道的1a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顺-二氯双(三乙基膦)铂(II) 阿米福汀二钠 镍,二氯二[三(2-甲基丙基)膦]- 锗烷,1-十二碳烯基三乙基-,(Z)- 银(I)硒氰酸盐 铂(三乙基膦)4 钠二乙基硫代亚膦酸酯 钠二丁基膦基二硫代酸酯 鏻胆碱 酰氨酶 辛基次膦酸 辛基二丁基氧膦 辛基[二(2,4,4-三甲代戊基)]磷烷氧化 苯甲基亚磷酸二乙酯 膦美酸 膦基硫杂酰胺,N-[二(1-甲基乙基)硫膦基]-P,P-二(1-甲基乙基)- 膦二氯化,[3-氯-1-(氯甲基)-3-甲基丁基]- 膦二氯化,[1,2-二氯-2-[(1-甲基乙基)硫代]乙烯基]-,(E)- 膦,(1-甲基-1,2-乙二基)二[二(1-甲基乙基)- 脱叶磷 脱叶亚磷 羰基氯氢[双(2-二-异丙基膦酰基乙基)胺]钌(II) 羰基氯氢[二(2-二环己基膦基乙基)胺]钌(II) 羰基氯氢[二(2-二叔丁基膦乙基)胺]钌(II) 羟基-氧代-十四烷基鏻 磷酸三-(1-甲基-丁-3-烯基酯) 磷羧基硫酸,甲基-,S-丁基O-庚基酯(8CI,9CI) 磷羧基硫酸,甲基-,S-丁基O-己基酯(8CI,9CI) 磷氰酸根硫杂二酰胺(9CI) 磷,三丁基乙烯基-,溴化 磷,1,3-丙二基二[三辛基-,二溴化 碘化铜(I)三甲基亚磷酸络合物 碘化4-氯丁基锌 硫线磷 硫代磷酸二氢S-(2-氨基-2-甲基丙基)酯 硫代磷酸二氢 S-(3-氨基丙基)酯 硫代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 硫代磷酸S-[2-[[3-(乙基氨基)丙基]氨基]乙基]酯 硫代磷酸S-[2-(二乙氧基亚膦酰氨基)乙基]O,O-二乙基酯 硫代磷酸S-[(1-氨基环戊基)甲基]酯 硫代磷酸S-(4-氯-2-丁烯-1-基)O,O-二乙酯 硫代磷酸S-(2,2-二氯乙烯基)O,O-二乙酯 硫代磷酸O-(2-甲氧基乙基)O-甲基S-(2-丙炔基)酯 硫代磷酸O-(2-乙氧基乙基)O-甲基S-(2-丙炔基)酯 硫代磷酸O,O-二甲基S-(2,2,2-三氯乙基)酯 硫代磷酸O,O-二乙基S-(3,4,4-三氟-3-丁烯基)酯 硫代磷酸O,O-二乙基S-(1,2,2-三氯乙基)酯 硫代磷酸3-((2-氨基乙基)氨基)丙硫醇S-酯 硫代磷酸,S-(1,1-二甲基乙基)O,O-二乙酯 硫代磷酸 O,S-二甲基酯钠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