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3-(三丙基硅烷基)-1-丙胺 | 18082-95-6

中文名称
3-(三丙基硅烷基)-1-丙胺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3-aminopropyl)tripropylsilane
英文别名
Tripropyl-(3-amino-propyl)-silan;Tripropyl(3-aminopropyl)silan;Propylamine, 3-(tripropylsilyl)-;3-tripropylsilylpropan-1-amine
3-(三丙基硅烷基)-1-丙胺化学式
CAS
18082-95-6
化学式
C12H29NSi
mdl
——
分子量
215.454
InChiKey
PKFRGTZCJGGYHN-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01
  • 重原子数:
    14
  • 可旋转键数:
    9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26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1

安全信息

  • 海关编码:
    2931900090

SDS

SDS:fabda901b4d8c0dadf3ba951f77fc5c1
查看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碳硅烷树枝状碳二亚胺:现场分离作为内酰胺化工具
    摘要:
    描述了三代碳硅烷树枝状碳二亚胺的会聚合成。从烯丙基氯和与HSiCl 3重复进行硅氢加成反应的顺序,以楔入的方式合成楔形结构单元。以及与烯丙基溴化镁的格利雅反应。末端双键的氢化导致惰性和稳定的楔形。焦点处的氯化物取代基被转化为几个官能团,最终形成具有碳二亚胺核心的树枝状结构。树枝状大分子的位点隔离作用的程度通过对相应的树枝状尿素进行FT-IR光谱监测的稀释实验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只有第一代通过氢键自聚集,而第二代和第三代没有,这暗示了核心结合部分的分离。树枝状碳二亚胺介导内酰胺化反应以获得高二酮哌嗪。
    DOI:
    10.1021/jo052027c
  • 作为产物:
    描述:
    3-Azidopropyl(tripropyl)silane 在 palladium on activated charcoal 氢气 作用下, 以 甲醇乙酸乙酯 为溶剂, 反应 16.0h, 以71%的产率得到3-(三丙基硅烷基)-1-丙胺
    参考文献:
    名称:
    碳硅烷树枝状碳二亚胺:现场分离作为内酰胺化工具
    摘要:
    描述了三代碳硅烷树枝状碳二亚胺的会聚合成。从烯丙基氯和与HSiCl 3重复进行硅氢加成反应的顺序,以楔入的方式合成楔形结构单元。以及与烯丙基溴化镁的格利雅反应。末端双键的氢化导致惰性和稳定的楔形。焦点处的氯化物取代基被转化为几个官能团,最终形成具有碳二亚胺核心的树枝状结构。树枝状大分子的位点隔离作用的程度通过对相应的树枝状尿素进行FT-IR光谱监测的稀释实验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只有第一代通过氢键自聚集,而第二代和第三代没有,这暗示了核心结合部分的分离。树枝状碳二亚胺介导内酰胺化反应以获得高二酮哌嗪。
    DOI:
    10.1021/jo052027c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he Synthesis and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Non-Aqueous Silylamine Solvents for Carbon Dioxide Capture
    作者:Amy L. Rohan、Jackson R. Switzer、Kyle M. Flack、Ryan J. Hart、Swetha Sivaswamy、Elizabeth J. Biddinger、Manish Talreja、Manjusha Verma、Sean Faltermeier、Paul T. Nielsen、Pamela Pollet、George F. Schuette、Charles A. Eckert、Charles L. Liotta
    DOI:10.1002/cssc.201200393
    日期:2012.11
    can further capture additional CO2 through physical absorption (physisorption).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structure on (1) the CO2 capture capacity (chemisorption and physisorption), (2) the viscosity of the solvent systems at partial and total conversion to the ionic liquid state, (3) the energy required for reversing the CO2 capture process, and (4) the ability to recycle the solvents systems are reported
    设计甲硅烷基胺可逆离子液体以实现特定的物理性能,以便解决有效的CO 2捕获问题。本文报道的可逆离子液体系统代表一类可转换溶剂,其中相对非极性的甲硅烷基胺(分子液体)通过与CO 2反应(化学吸附)可逆地转化为可逆离子液体(RevIL )。RevIL可以通过物理吸收(物理吸收)进一步捕获额外的CO 2。结构变化对(1)CO 2捕集能力(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2)在部分和全部转化为离子液体状态时溶剂体系的粘度,(3)逆转离子交换所需要的能量的影响一氧化碳2 捕获过程,以及(4)回收溶剂系统的能力。
  •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of Silylamine-Type Reversible Ionic Liquids for Use as a Switchable Electrolyte
    作者:Sungyup Jung、Showmik Podder、Josephine Chen、Elizabeth J. Biddinger
    DOI:10.1149/1945-7111/abee5e
    日期:2021.3.1
    used as switchable electrolytes in this work. The silylamine RevILs in co-solvents can have a dramatic change in conductivity when switching from a RevIL state to a molecular liquid (state) when heat is applied. The silylamines also hav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polarity with switching. The fundamental silylamin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that can be tuned to control relevant properties such as
    可切换电解质,其性质(即导电性和极性)可以显着切换,非常有用。它们可以解决与多个电化学系统相关的问题:(1) 需要在有机电合成后将产物与电解质分离,以及;(2) 希望在热漂移期间停止能量存储设备中电化学反应的加速。在这项工作中,共溶剂中的甲硅烷基胺型可逆离子液体 (RevILs) 被用作可切换的电解质。当加热时,共溶剂中的甲硅烷基胺 RevILs 在从 RevIL 状态转换为分子液体(状态)时,其电导率会发生显着变化。甲硅烷基胺的极性也随着切换而发生显着变化。研究了基本的甲硅烷基胺结构-性能关系,可对其进行调整以控制相关性能,例如电导率、粘度、热开关温度和溶解度。此外,通过添加金属盐对这些甲硅烷基胺 RevIL 进行了测试,发现金属盐在 RevIL 和 ML 状态下都可以提高电导率。通过定制甲硅烷基胺 RevIL 结构,可以满足电化学应用的热物理特性。
  • Carbosilane Dendrimeric Carbodiimides: Site Isolation as a Lactamization Tool
    作者:Alessia Amore、Rieko van Heerbeek、Niek Zeep、Jan van Esch、Joost N. H. Reek、Henk Hiemstra、Jan H. van Maarseveen
    DOI:10.1021/jo052027c
    日期:2006.3.1
    The convergent syntheses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carbosilane dendrimeric carbodiimides are described. The wedge-type building blocks were synthesized in a divergent way, starting from allyl chloride and a repetitive sequence of hydrosilylation with HSiCl3 and a Grignard reaction with allylmagnesium bromide. Hydrogenation of the terminal double bonds led to inert and stable wedges. The chloride substitutent
    描述了三代碳硅烷树枝状碳二亚胺的会聚合成。从烯丙基氯和与HSiCl 3重复进行硅氢加成反应的顺序,以楔入的方式合成楔形结构单元。以及与烯丙基溴化镁的格利雅反应。末端双键的氢化导致惰性和稳定的楔形。焦点处的氯化物取代基被转化为几个官能团,最终形成具有碳二亚胺核心的树枝状结构。树枝状大分子的位点隔离作用的程度通过对相应的树枝状尿素进行FT-IR光谱监测的稀释实验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只有第一代通过氢键自聚集,而第二代和第三代没有,这暗示了核心结合部分的分离。树枝状碳二亚胺介导内酰胺化反应以获得高二酮哌嗪。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