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2-(propylamino)cyclopenten-1-yl]ethanone | 1266108-87-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2-(propylamino)cyclopenten-1-yl]ethanone
英文别名
——
1-[2-(propylamino)cyclopenten-1-yl]ethanone化学式
CAS
1266108-87-5
化学式
C10H17NO
mdl
——
分子量
167.251
InChiKey
IBFAKPOPPVXEPD-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01
  • 重原子数:
    12.0
  • 可旋转键数:
    4.0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
  • 拓扑面积:
    29.1
  • 氢给体数:
    1.0
  • 氢受体数:
    2.0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正丙胺2-乙酰基环戊酮 在 silver tetrafluoroborate 、 [1-(tert-butyl)-3-(3,3-dimethyl-2-oxobutyl)imidazol-2-ylidene]AuBr3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反应 6.0h, 以50%的产率得到1-[2-(propylamino)cyclopenten-1-yl]ethanone
    参考文献:
    名称:
    金(III)N-杂环碳烯络合物介导的由1,3-二羰基化合物和脂肪胺合成β-烯胺酮
    摘要:
    一系列金(III)N-杂环卡宾络合物[1-(R 1)-3-(R 2)咪唑-2-亚烷基] AuBr 3 [R 1 = i -Pr,R 2 = CH 2 Ph(1c); R 1 =甲磺酰基,R 2 = CH 2 Ph(2c);R 1 = i -Pr,R 2 = CH 2 CO t- Bu(3c),R 1 = t -Bu,R 2 = CH 2 CO t- Bu(4c))]在环境条件下作为由1,3-二羰基化合物和伯胺合成β-烯胺酮的有效预催化剂。具体来说,1c - 4c配合物可有效催化多种环状和无环的1,3-二羰基化合物,即乙酰丙酮,苯甲酰丙酮,2-乙酰基环戊酮和2-氧代环戊烷甲酸乙酯与脂肪族伯胺的缩合。 ,甲胺,乙胺,ñ丙胺,我丙胺,和ñ丁胺,在室温下,得到β-烯胺。有趣的是,亲电性金(III)1c - 4c与金(I)对应物1b - 4b相比,该配合物表现出更高的活性。沿着代表性4a - c系列
    DOI:
    10.1021/ic102268n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同类化合物

乙基3-氨基-2-羟基-2,5-二甲基-2H-吡咯-4-羧酸酯 乙基2-氨基-5-甲基-4H-1,3,4-噻二嗪-6-羧酸酯 3-氨基环戊-2-烯-1-酮 3-氨基丁烯酰胺 3-氨基-4,4,4-三氟丁-2-烯酸 3-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3-氨基-2-氰基-4,4,4-三氟-2-丁烯酰胺 3-氨基-2-氰基-3-碘代-2-烯酸甲酯 3-[甲基(3-甲基丁-2-烯基)氨基]环戊-2-烯-1-酮 3-(甲基氨基)环戊-2-烯-1-酮 3-(2-氨基-1-环戊烯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3,4-双(1-甲基肼基)-3-环丁烯-1,2-二酮 3,4-二氨基-3-环丁烯-1,2-二酮 2-氰基-3-肼基丙烯酸乙酯 2-氰基-3-二甲基氨基-2-丁酰胺 2-氰基-3-(二甲基氨基)丙烯酸甲酯 2-氰基-3-(丙-2-基氨基甲酰氨基)丙-2-烯酰胺 2-氰基-3,3-二甲氧基丙烯酰胺 2-氨基环庚烯-1-羧酸乙酯 2-氨基环己-1-烯羧酸 2-氨基-1-环戊烯甲酸乙酯 2-氨基-1-环戊烯-1-羧酸 2-氨基-1-环己烯-1-羧酸甲酯 2-氨基-1-环己烯-1-甲酸乙酯 2-[(二甲基氨基)亚甲基]环戊烷-1,3-二酮 2-[(二甲基氨基)亚甲基]-1,3-环己二酮 2-((二甲氨基)亚甲基)环己酮 1-环己基-3-(2-丁氧基羰基-1-环戊烯)脲 1-[(3aR,6aR)-2-氨基-3,3A,4,5,6,6A-六氢-1-戊搭烯基]乙酮 1-(2-氨基-1-环己烯-1-基)乙酮 1,3,6,8-四苯基芘 1,2-二(3,7-二甲基-5-丁氧基-1-氮杂-5-硼杂-4,6-二氧代环辛基)乙烷 (Z)-3-氨基-N-甲氧基-N-甲基-丁-2-烯酰胺 (Z)-3-(丁基氨基甲酰氨基)-2-氰基-丙-2-烯酸 (Z)-3-(丁基氨基甲酰氨基)-2-氰基-丙-2-烯酰胺 (Z)-2-氰基-3-(己基氨基甲酰氨基)丙-2-烯酰胺 (Z)-2-氯-3-甲基氨基丙烯酸乙酯 (Z)-2-(1-(叔丁基氨基)-2-甲基亚丙基)环戊烷-1-酮 (9ci)-2-氨基-1-环戊烯-1-羧酸甲酯 (9CI)-(2-氨基-3,4-二氧代-1-环丁-1-基)-脲 (7CI)-(2-氨基甲酰-2-氰基乙烯基)-脲 (2E)-3-(二甲基氨基)-3-(甲基氨基)丙烯醛 (2E)-3-(二甲基氨基)-3-(甲基氨基)丙烯醛 2-Bromo-5-tert-butyl-3,6-dihydroxy-[1,4]benzoquinone (5-Methyl-3,6-dioxo-cyclohexa-1,4-dienyl)-pyrrolidin-(2E)-ylidene-acetonitrile 2,6,6-Trimethyl-5-oxo-cyclohexa-1,3-dienecarboxylic acid ethyl ester 2-[(α-methylamino)ethanylidene]cyclohexanone 1-[2-(propylamino)cyclopenten-1-yl]ethanone 2,4-Bis-(α-brom-α-N-ethylcarboxamido)-methylen-1,3-dithietan cis-2,2-tetrakis(monothiosuccinimidato)dimolybdenum(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