砹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元素,原子序数85,化学符号源于希腊文"astator",原意是“改变”。现今科学家已发现质量数196至219的全部砹同位素中,仅有砹215、216、218和219为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其余均为通过人工核反应合成的。
发现历史1931年,美国亚拉巴马州工艺学院物理学教授阿立生宣布,在王水与独居石(磷酸盐矿物)作用下的萃取液中发现了85号元素。同年,意大利化学家西格雷也发现了第85号元素,并将其命名为“砹”(At)。1940年,西格雷移居美国,并与科里森、麦肯齐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使用加速器轰击金属铋209,成功制得了第85号元素“亚碘”,即砹。
性质砹的性质类似于碘,具有一定的金属性质。它非常不稳定,在自然界中仅能存活约8.3小时,便有一半的砹原子核发生了分裂。后来在铀矿中也发现了天然存在的砹,尽管其数量极少,是地壳中含量最少的元素之一,全球地表中的砹总量仅为0.28克。
理化性质砹具有-1、+1、+3、+5和+7等六种价态。在溶液中,其化学性质类似于碘,可以被萃取;既能被SO₂还原,也能被溴氧化。作为卤素中的最正电性元素,它的共沉淀特性与碘离子和游离碘相似。某些强氧化剂能使砹产生砹酸根离子,并且砹容易沉积在铜和银的表面。
应用由于砹极其稀少且难以聚集,加之在自然界中含量远不如碘丰富,也没有大型矿藏支持其工业应用。因此人们几乎见不到砹的真实形态。尽管它的半衰期极短,在科研领域没有太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但稳定的同位素如砹211(可释放α粒子且半衰期为7.2小时)在医学上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尤其是放射治疗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