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hexyl)(cyclohexyl)silane | 18899-76-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hexyl)(cyclohexyl)silane
英文别名
Cyclohexyl-hexyl-silan;Cyclohexyl(hexyl)silane
(1-hexyl)(cyclohexyl)silane化学式
CAS
18899-76-8
化学式
C12H26Si
mdl
——
分子量
198.424
InChiKey
GQJFBGVILWZQAP-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91
  • 重原子数:
    13
  • 可旋转键数:
    6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hexyl)(cyclohexyl)silaneeosin二溴甲烷 作用下, 反应 48.0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基于曙红 Y 的氢原子转移光催化剂实现多氢硅烷的逐步按需功能化
    摘要:
    有机硅烷对现代人类社会至关重要,在功能材料、有机合成、药物发现和生命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它们的制备远非微不足道,杂配取代硅试剂的按需合成是一项艰巨的挑战。通过直接氢原子转移 (HAT) 光催化从氢硅烷中产生甲硅烷基代表了氢硅烷活化的原子、步骤、氧化还原和催化剂最经济的途径。在这里,鉴于中性伊红 Y 的绿色特性(例如其丰富、低成本、无金属、吸收可见光和出色的选择性),我们表明将其用作直接 HAT 光催化剂可以实现逐步定制功能化多氢硅烷,获得完全取代的硅化合物。通过利用这一策略,我们实现了在活性 C-H 键存在下优选的 Si-H 键夺氢、氢硅烷的多样化功能化(例如,烷基化、乙烯基化、烯丙基化、芳基化、氘化、氧化和卤化),并且显着二氢硅烷和三氢硅烷的选择性单官能化。
    DOI:
    10.1038/s41557-023-01155-8
  • 作为产物:
    描述:
    1-庚烯cyclohexylsilane 在 C56H80N4Si4Yb2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8.0h, 以95%的产率得到(1-hexyl)(cyclohexyl)silane
    参考文献:
    名称:
    二价ter联苯三胺的合成及其在烯烃的区域选择性氢化硅烷化中的催化应用
    摘要:
    已制备并表征了二聚杂配l酰胺配合物[(2,6-(3,5-Me 2 C 6 H 3)2 C 6 H 3 NH)Yb(N(SiMe 3)2)] 2(1)并对其进行了表征。这种二价三联苯胺基络合物能够以极低的催化剂负载量对各种末端烯烃进行高度区域选择性的氢化硅烷化。的反应1与苯基硅烷在高温下导致硅烷与一terphenylamide配体和配体酰胺再分配脱氢耦合经由一个高价硅烷中间体,其已经光谱表征。
    DOI:
    10.1039/c7dt01837a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一种双硅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申请人:武汉大学
    公开号:CN112174995A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本发明涉及有机合成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双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如下:其中,R1、R2为芳基或烷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3、R4、R5为芳基、烷基、氢原子中的任意一种,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3、R4、R5最多同时两个为氢原子,R6为芳基、烷基、杂原子、氢原子中的任意一种。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实现了四元环硅烷的开环复分解反应,是一种新的反应模式,为合成双化合提供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特别是两个都含有氢的情况下可以用于合成聚合物,具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
  • Alkene Hydrosilation by a Cationic Hydrogen-Substituted Iridium Silylene Complex
    作者:Elisa Calimano、T. Don Tilley
    DOI:10.1021/ja803332h
    日期:2008.7.1
    charge is localized at the silicon center and depict a LUMO with predominant silicon p-orbital character. Notably, complex 2 reacts rapidly with unhindered alkenes at ambient temperatures to afford disubstituted silylene complexes via Si-C bond formation. Complex 2 is also the catalyst for alkene hydrosilation of primary silanes with a high degree of anti-Markovnikov selectivity.
    通过从相应的中性硅烷氢化物络合物中提取氢化物,合成了阳离子氢取代的亚甲硅烷基络合物 [(PNP)(H)Ir Si(Mes)H][B(C6F5)4] (2)。2 的 DFT 计算表明阳离子电荷位于中心,并描绘了具有主要 p 轨道特征的 LUMO。值得注意的是,配合物 2 在环境温度下与不受阻碍的烯烃快速反应,通过形成 Si-C 键提供双取代的亚甲硅烷基配合物。配合物 2 也是具有高度抗马尔科夫尼科夫选择性的伯硅烷的烯烃氢化硅烷化催化剂。
  • 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 of a cationic hydrogen-substituted ruthenium silylene catalyst for alkene hydrosilation
    作者:Meg E. Fasulo、Mark C. Lipke、T. Don Tilley
    DOI:10.1039/c3sc51585k
    日期:——
    The cationic ruthenium silylene complex [Cp*(iPr3P)Ru(H)2(SiHMes)][CB11H6Br6], a catalyst for olefin hydrosilations with primary silanes, was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Relatively stro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ilylene Si atom and Ru–H hydride ligands appear to reflect a highly electrophilic silicon center. The mechanism of olefin hydrosilation was examined by kinetics measurements
    阳离子亚甲硅烷基络合物[Cp *(i Pr 3 P)Ru(H)2(SiHMes)] [CB 11 H 6 Br 6分离出用伯硅烷进行烯烃氢化反应的催化剂[1],并通过X-射线晶体学表征。甲硅烷原子和Ru–H氢化物配体之间的相对较强的相互作用似乎反映出高度亲电子的中心。通过动力学测量和其他实验检查了烯烃氢化硅烷化的机理,从而为催化循环提供了第一个实验确定的机理。该机理涉及将甲硅烷基络合物的Si-H键快速初始添加到烯烃中。随后除去产物硅烷,产生不饱和中间体,该中间体可被烯烃可逆地捕获或被硅烷底物拦截。
  • Rare-Earth-Catalyzed Regioselective Hydrosilylation of Aryl-Substituted Internal Alkenes
    作者:Jinxi Liu、Wufeng Chen、Jianfeng Li、Chunming Cui
    DOI:10.1021/acscatal.8b00010
    日期:2018.3.2
    Rare-earth-catalyzed regioselective hydrosilylation of internal alkenes with an ene-diamido samarium alkyl as a precatalyst has been described. The samarium alkyl complex LSmCH2SiMe3(THF)(2) (2, L = DipNC(Me)C(Me)NDip, where Dip = 2,6-iPr(2)C(6)H(3)) enabled highly regioselective hydrosilylation of aryl-substituted internal alkenes with primary silanes, leading to the selective formation of a series of secondary silanes in high yields.
  • Koroleva,G.N.; Reikhsfel'd,V.O.,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 of the USSR, 1967, vol. 37, p. 2436 - 2440
    作者:Koroleva,G.N.、Reikhsfel'd,V.O.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