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Dicyclohexylazanide;trichlorotitanium(1+) | 508194-98-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Dicyclohexylazanide;trichlorotitanium(1+)
英文别名
dicyclohexylazanide;trichlorotitanium(1+)
Dicyclohexylazanide;trichlorotitanium(1+)化学式
CAS
508194-98-7
化学式
C12H22Cl3NTi
mdl
——
分子量
334.552
InChiKey
ANPQLWKGXQGIEX-UHFFFAOYSA-K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09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1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2-双(二甲基瞵)乙烷Dicyclohexylazanide;trichlorotitanium(1+)正己烷 为溶剂, 反应 2.0h, 以63%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大体积的钛酰胺:在温和条件下的C–H键活化
    摘要:
    由TiCl 4和二环己胺(Cy 2 NH)合成了庞大的钛单酰胺配合物Cl 3 TiNCy 2(1)。的固态结构1展示了金属中心和一个之间的紧密接触的分子内本位酰氨配体的碳原子上。该接触可以表明类似于过渡金属烷基化合物的有害相互作用。的配位球的改变1与中性配体[吡啶(2),2,2'-联吡啶(3),Ñ,Ñ,N' ,N'-四甲基乙烷-1,2-二胺(tmeda,4)和1,2-双(二甲基膦基)乙烷(dmpe,5)]产生具有配体子午线排列的八面体化合物。的固态结构5揭示了钛原子和一之间的显著更紧密的接触本位配体的碳原子上。的镁还原1在adamantylidenepentafulvene的存在产生了深绿色的复合物(η 5,η 1 -adamantylidenepentafulvene)的Ti(NCY 2)氯(8)。最后一个氯原子与其他庞大的酰胺配体[NCy 2,N(SiMe 3)2的交换通过盐复分解反应
    DOI:
    10.1002/ejic.201400022
  • 作为产物:
    描述:
    四氯化钛二环己胺正己烷 为溶剂, 反应 4.0h, 以45%的产率得到Dicyclohexylazanide;trichlorotitanium(1+)
    参考文献:
    名称:
    大体积的钛酰胺:在温和条件下的C–H键活化
    摘要:
    由TiCl 4和二环己胺(Cy 2 NH)合成了庞大的钛单酰胺配合物Cl 3 TiNCy 2(1)。的固态结构1展示了金属中心和一个之间的紧密接触的分子内本位酰氨配体的碳原子上。该接触可以表明类似于过渡金属烷基化合物的有害相互作用。的配位球的改变1与中性配体[吡啶(2),2,2'-联吡啶(3),Ñ,Ñ,N' ,N'-四甲基乙烷-1,2-二胺(tmeda,4)和1,2-双(二甲基膦基)乙烷(dmpe,5)]产生具有配体子午线排列的八面体化合物。的固态结构5揭示了钛原子和一之间的显著更紧密的接触本位配体的碳原子上。的镁还原1在adamantylidenepentafulvene的存在产生了深绿色的复合物(η 5,η 1 -adamantylidenepentafulvene)的Ti(NCY 2)氯(8)。最后一个氯原子与其他庞大的酰胺配体[NCy 2,N(SiMe 3)2的交换通过盐复分解反应
    DOI:
    10.1002/ejic.20140002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Bulky Titanium Amides: C–H Bond Activation under Mild Conditions
    作者:Christian Adler、Alexander Bekurdts、Detlev Haase、Wolfgang Saak、Marc Schmidtmann、Rüdiger Beckhaus
    DOI:10.1002/ejic.201400022
    日期:2014.3
    metathesis reactions initiates a spontaneous C–H activ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titanaaziridine (η5‐CpAd)(η2‐NCy2)TiNCy2 (9) formed after a β‐C–H activation with LiNCy2. The use of NaN(SiMe3)2 results in a γ‐C–H activ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azatitanacyclobutane (10). The alkylation of ClTi(NCy2)3 (7) with methyllithium produces the reactive complex MeTi(NCy2)3 (11). The spontaneous reaction of
    由TiCl 4和二环己胺(Cy 2 NH)合成了庞大的钛单酰胺配合物Cl 3 TiNCy 2(1)。的固态结构1展示了金属中心和一个之间的紧密接触的分子内本位酰氨配体的碳原子上。该接触可以表明类似于过渡金属烷基化合物的有害相互作用。的配位球的改变1与中性配体[吡啶(2),2,2'-联吡啶(3),Ñ,Ñ,N' ,N'-四甲基乙烷-1,2-二胺(tmeda,4)和1,2-双(二甲基膦基)乙烷(dmpe,5)]产生具有配体子午线排列的八面体化合物。的固态结构5揭示了钛原子和一之间的显著更紧密的接触本位配体的碳原子上。的镁还原1在adamantylidenepentafulvene的存在产生了深绿色的复合物(η 5,η 1 -adamantylidenepentafulvene)的Ti(NCY 2)氯(8)。最后一个氯原子与其他庞大的酰胺配体[NCy 2,N(SiMe 3)2的交换通过盐复分解反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