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6-(4-(3-三氟甲基苯基)-1-哌嗪基)乙酰基-3-甲基苯并噁唑啉酮 | 82608-05-7

中文名称
6-(4-(3-三氟甲基苯基)-1-哌嗪基)乙酰基-3-甲基苯并噁唑啉酮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6-<4-(3-trifluoromethylphenyl)-1-piperazinyl>acetyl-3-methyl benzoxazolinone
英文别名
2-Benzoxazolinone, 3-methyl-6-((4-(alpha,alpha,alpha-trifluoro-m-tolyl)-4-piperazinyl)acetyl)-;3-methyl-6-[2-[4-[3-(trifluoromethyl)phenyl]piperazin-1-yl]acetyl]-1,3-benzoxazol-2-one
6-(4-(3-三氟甲基苯基)-1-哌嗪基)乙酰基-3-甲基苯并噁唑啉酮化学式
CAS
82608-05-7
化学式
C21H20F3N3O3
mdl
——
分子量
419.403
InChiKey
XERIIBQQYDXGKO-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6
  • 重原子数:
    30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3
  • 拓扑面积:
    53.1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8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6-(4-(3-三氟甲基苯基)-1-哌嗪基)乙酰基-3-甲基苯并噁唑啉酮 在 sodium tetrahydroborate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1.0h, 以90%的产率得到3-methyl-6-<2-<4-(3-trifluoromethylphenyl)-1-piperazinyl>-1-hydroxyethyl>-2-benzoxazolinone
    参考文献:
    名称:
    Amino ketone and amino alcohol derivatives of benzoxazolinone: synthesis, adrenergic and antihypertensive properties
    摘要:
    DOI:
    10.1016/0223-5234(90)90120-r
  • 作为产物:
    描述:
    6-(2-bromoacetyl)-3-methyl-2(3H)-benzoxazolone1-(3-三氟甲基苯基)哌嗪三乙胺 作用下, 以 1,4-二氧六环 为溶剂, 反应 15.0h, 以75%的产率得到6-(4-(3-三氟甲基苯基)-1-哌嗪基)乙酰基-3-甲基苯并噁唑啉酮
    参考文献:
    名称:
    Amino ketone and amino alcohol derivatives of benzoxazolinone: synthesis, adrenergic and antihypertensive properties
    摘要:
    DOI:
    10.1016/0223-5234(90)90120-r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Bermann; Berthelot; Bonte, Arzneimittel-Forschung/Drug Research, 1982, vol. 32, # 6, p. 604 - 610
    作者:Bermann、Berthelot、Bonte、Debaert、Lesieur、Brunet、Cazin、Lesieur、Luyckx、Cazin
    DOI:——
    日期:——
  • Amino ketone and amino alcohol derivatives of benzoxazolinone: synthesis, adrenergic and antihypertensive properties
    作者:JP Bonte、MC Piancastelli、I Lesieur、JC Lamar、M Beaughard、G Dureng
    DOI:10.1016/0223-5234(90)90120-r
    日期:1990.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