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Titanium sesquisulfate | 10343-61-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Titanium sesquisulfate
英文别名
titanium(3+);trisulfate
Titanium sesquisulfate化学式
CAS
10343-61-0
化学式
O12S3Ti2
mdl
——
分子量
383.9
InChiKey
SOBXOQKKUVQETK-UHFFFAOYSA-H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密度:
    1.456 g/mL at 25 °C
  • 溶解度:
    不溶于水、乙醇;溶于稀HCl
  • 暴露限值:
    ACGIH: TWA 0.2 mg/m3OSHA: TWA 1 mg/m3NIOSH: IDLH 15 mg/m3; TWA 1 mg/m3
  • 稳定性/保质期:

    绿色结晶粉末不溶于乙醇,但可溶于稀盐酸和稀硫酸,生成紫色溶液。它具有强还原性,在加热时会按下式分解:Ti₂(SO₄)₃=2TiO₂+2SO₃+SO₂。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02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266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2

安全信息

  • TSCA:
    Yes
  • 危险等级:
    8
  • 危险品标志:
    C
  • 安全说明:
    S26,S36/37/39,S45
  • 危险类别码:
    R35
  • WGK Germany:
    3
  • 危险品运输编号:
    UN 3264
  • 包装等级:
    III
  • 危险类别:
    8

SDS

SDS:cdb7848093a354e10d41d5f6b38313da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用途
这种物质主要用于分析试剂和强还原剂。

生产方法
将100克TiO₂、25克(NH₄)₂SO₄和250毫升浓硫酸混合后,在通风橱中加热至180~200℃,并搅拌2小时。当混合物变稠后停止搅拌,继续加热直至温度升至240℃,再搅拌3~4小时。冷却至50~60℃后,小心地缓缓加入2升。将所得的混合物在60~70℃下搅拌2小时,然后加入1升并过滤除去不溶物。向滤液中通入硫化氢直至饱和,并滤除生成的硫化物沉淀。将滤液在80~90℃下蒸发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9。

上述过程所得的溶液进行电解还原可以制得含硫酸硫酸钛(Ⅲ)溶液。使用圆柱形电解槽,内置多孔素烧瓷杯作为隔膜。电极采用板制作,阴极从外部包裹住隔膜,阳极几乎紧贴隔膜内壁。隔膜外为所制得的硫酸钛(Ⅳ)溶液,隔膜内为20%的硫酸且内外液面相平。电解在电压8V、阴极电流密度0.015~0.02A/cm²及温度15~20℃下进行,过程中应不时搅拌。当Ti³⁺含量不再增加(约8~9小时)时结束电解还原。所得含有硫酸的Ti₂(SO₄)₃溶液移入磨口瓶中并充满至瓶塞(以防氧化),此溶液可作为产品使用。

为了获取无硫酸钛(Ⅲ)结晶,可以将电解得到的硫酸钛(Ⅲ)溶液加入到硫酸中使硫酸浓度达到20%,然后在二氧化碳气流下加热浓缩。当有晶体析出后,在190℃下加热3小时,再于210~220℃保持10分钟。在二氧化碳气流中冷却(此时晶体的颜色转变为紫色),反复进行加热和冷却直至颜色不变,最终变为绿色,然后用玻璃砂芯漏斗过滤并依次用洗、冰乙酸、无乙醇和无乙醚洗涤。经减压干燥即可制得无硫酸钛(Ⅲ)。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BEKKERMAN, L. I.;SHNAJDER, M. M.;BYKOVA, N. N.
    摘要:
    DOI:
  • 作为产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BUBNOV, A. A.;KLESHCHEV, D. G.;SADYKOV, R. M.;DOBROVOLSKIJ, I. P.;LUKSHIN+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KONOTOPCHIK, K. U.;STANOVNOVA, N. V.;PRODAN, N. V.;KARTASHOV, G. M.
    作者:KONOTOPCHIK, K. U.、STANOVNOVA, N. V.、PRODAN, N. V.、KARTASHOV, G. M.
    DOI:——
    日期:——
  • SAMOJLOVA, G. G.;GERMAN, V. A.;TYUSTIN, V. A.;SADYKOV, R. M.;KOROBOV, R. +
    作者:SAMOJLOVA, G. G.、GERMAN, V. A.、TYUSTIN, V. A.、SADYKOV, R. M.、KOROBOV, R. +
    DOI:——
    日期:——
  • SHEJNKMAN, F. P.;KONOTOPCHIK, K. U.;DOBROVOLSKIJ, I. P.;STANOVNOVA, N. V.+
    作者:SHEJNKMAN, F. P.、KONOTOPCHIK, K. U.、DOBROVOLSKIJ, I. P.、STANOVNOVA, N. V.+
    DOI:——
    日期:——
  • RAGHAVENDRAN, N. S.;NARASIMHAM, K. C., BULL. ELECTROCHEM., 4,(1988) N 2, 145-148
    作者:RAGHAVENDRAN, N. S.、NARASIMHAM, K. C.
    DOI:——
    日期:——
  • SCHINKITZ, DIETER;SCHMIDT, GUNTER;STEINHAUSEN, HELMUT;WEBER, HELMUT
    作者:SCHINKITZ, DIETER、SCHMIDT, GUNTER、STEINHAUSEN, HELMUT、WEBER, HELMUT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