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钔 | 7440-11-1

中文名称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mendelevium (3+)
英文别名
Mendelevium
钔化学式
CAS
7440-11-1
化学式
Md
mdl
——
分子量
258.099
InChiKey
MQVSLOYRCXQRPM-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827°C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0
  • 重原子数:
    1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制备方法与用途

简介

钔是一种人工合成元素,化学符号为Md(曾作Mv),原子序数是101。它是锕系元素中具有放射性的超铀金属元素,在锕系元素序列中排倒数第三位、在超铀元素中排第九。钔是第一个无法通过用中子轰击大量较轻元素来制造的元素,只能借助粒子加速器以带电粒子轰击较轻元素制成。目前已知的钔同位素共有16种,其中最稳定的是258Md,半衰期长达51天;然而寿命较短的256Md(半衰期1.17小时)因可以大量生产而更常用于化学研究。

特性

研究人员发现,除了常见的+3氧化态外,钔还表现出稳定的+2氧化态。其+3氧化态在水溶液中最为常见(使用色谱法测定)。此外,钔有时也会显示出+1的氧化态。利用256Md可以深入研究钔在水溶液中的化学特性。至今,门外没有任何已知应用,合成量也极其微量。其他同位素均具有放射性,其中258Md最为稳定,半衰期约为55天;其余同位素的质量数从248到258不等,半衰期则从几秒钟到51天不等。最初的256Md半衰期为87分钟。

生产方法

研究钔的性质通常采用256Md,不仅因为其具有77分钟的半衰期,还因为它可以通过用轻离子或重离子轰击锕系靶核的几种毫靶截面反应来制备。已有研究表明,通过在一两个小时内轰击1μg量的254Es,可以产生约106个256Md原子。

对于钔与其他锕系元素的分离,可以通过还原反应将Md3+转化为Md2+再进行分离或直接使用色谱法分离Md3+。曾经有人使用α-羟基异丁酸作为洗提剂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来分离Md3+,这一方法至今仍然广泛应用。Horwitz及其伙伴发明了一种高效快速的分离方法:在含有吸附于下半部氟碳化合物粉末上的双(2-乙基己基)磷酸(HDEHP)萃取柱上部,用新鲜的Jones还原器(Zn(Hg))还原0.1mol/L盐酸中的痕量钔。二价钔被迅速用0.1M盐酸洗提,而其他锕系元素则被保留于萃取剂中。然而,这种方法通常会带入微量来自Jones还原器中的Zn2+及Eu2+,因此在提取过程中需要预先加入洗提剂以防止Md2+重新氧化。

最后,还可以通过电化学还原法获得金属钔。

上下游信息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在 Mg 作用下, 以 盐酸乙醇 为溶剂,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Gmelin Handbuch der Anorganischen Chemie, Gmelin Handbook: Np: TrU.D1, 3, page 65 - 105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Gmelin Handbuch der Anorganischen Chemie, Gmelin Handbook: Np: TrU.D1, 3, page 65 - 105
    作者:
    DOI:——
    日期:——
  • KIKUKAWA KIYOSHI; KONO KIYOSHI; NAGIRA KAZUHIKO; WADA FUMIO; MATSUDA TSUT+, TETRAHEDRON LETT., 1980, 21, NO 30, 2877-2878
    作者:KIKUKAWA KIYOSHI、 KONO KIYOSHI、 NAGIRA KAZUHIKO、 WADA FUMIO、 MATSUDA TSUT+
    DOI:——
    日期:——
  • MARKOVSKIJ, L. N.;STUKALO, E. A.;OGLOBLIN, A. N.;IKSANOVA, S. V., ZH. ORGAN. XIMII, 1983, 19, N 1, 72-79
    作者:MARKOVSKIJ, L. N.、STUKALO, E. A.、OGLOBLIN, A. N.、IKSANOVA, S. V.
    DOI:——
    日期:——
  • Mikheev, N. B.; Spitzyn, V. I.; Kamenskaya, A. N., Doklady Akademii Nauk SSSR, 1973, vol. 208, p. 1146 - 1149
    作者:Mikheev, N. B.、Spitzyn, V. I.、Kamenskaya, A. N.、Rumer, I. A.、Gvozdev, B. A.、et al.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