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酸盐纯品为白色结晶。熔点(分解)125~128℃,蒸气压5.333×10⁻⁴Pa (20℃)。23℃时的溶解度如下:二甲基亚砜92g/L、甲醇17g/L、乙醇1.9g/L、乙腈1.2g/L、丙酮545mg/L、乙酸乙酯225mg/L、氯仿46mg/L、甲苯<10mg/L、水84g/L,不溶于乙醚、二甲苯、煤油。在酸性或避光条件下稳定,在pH值3~5的40mg/L水中半衰期为41d;而在pH值7~9的相同浓度下则缩短至11d。水溶液中光照1小时后分解率可达30%。
用途草酸盐是一种触杀、胃毒兼有内吸传导作用的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并具有良好的杀卵效果。它对害虫的防治较为缓慢,但残效期较短,特别适用于防治鳞翅目和鞘翅目的害虫,尤其在水稻上表现良好。通常每100平方米施药量为5.3~7.5g有效成分,可有效控制90%以上的害虫。针对二化螟、三化螟等特定害虫时,建议使用50%可溶性粉剂10.5~12g/100m²,采用对水泼烧或喷雾的方式施用;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同样用量。该杀虫剂也可与速效农药混用,但在蚕区应谨慎使用。
生产方法 方法一瑞士Sandoz公司报道的方法是从氯丙烯为起始原料经胺化、氯化生成3-Ν,Ν-二甲氨基-1,2-二氯丙烷,再与硫代苯磺酸钠反应生成1,3-双(苯基硫代磺酰基)-2-二甲氨基丙烷。随后环化、草酸成盐制得产品。
方法三日本武田化学工业公司于1975年报道的新方法,直接由3-Ν,Ν-二甲氨基-1,2-二氯丙烷与多硫化物(钠)反应而制备。
方法四Sandoz公司报道的方法是从3-Ν,Ν-二甲氨基-1,2-二氯丙烷出发,经1,3-双(苄硫基)-2-二甲氨基丙烷或1,3-双(硫代乙酰基)-2-二甲氨基丙烷的中间体制备1,3-二巯基-2-二甲氨基丙烷,再与二氯化硫反应生成杀虫环,并最终与草酸作用生成杀虫环草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