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tri-t-butyltinhydrosulfide | 112164-27-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tri-t-butyltinhydrosulfide
英文别名
sulfanide;tritert-butylstannanylium
tri-t-butyltinhydrosulfide化学式
CAS
112164-27-9
化学式
C12H28SSn
mdl
——
分子量
323.13
InChiKey
RPDBPXCXXOOLJR-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160 °C (sublm)(Press: 0.08 Torr)
  • 沸点:
    270.6±23.0 °C(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61
  • 重原子数:
    14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1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tri-t-butyltinhydrosulfide(二甲基氨基)三甲基锡 以100%的产率得到tri-t-butylstannyl-trimethylstannylsulfide
    参考文献:
    名称:
    锡-烷基环糊精-锡环-杂环烷:合成三叔丁基锡环-元素-邻苯二酚
    摘要:
    三叔丁基锡硫属元素锂t-Bu 3 SnXLi(IIa,b)是通过将位阻锡纳杂环(t-Bu 2 SnX)n(Ia,b)与t-BuLi(a:X )进行Sn烷基化反应合成的= O,n = 3; b:X = S,n = 2)。在TMEDA存在下,形成加成化合物t-Bu 3 SnSLi·TMEDA。IIa,b的水解分别产生相应的氢硫属元素化物t-Bu 3 SnOH(IIIa)和t-Bu 3 SnSH(IIIb)。IIIB是第一个具有稳定SnSH键的氢硫化锡。在加热IIIa或b时,缩合成对称取代的锡硫属元素化物(t-Bu 3 Sn)2X发生。混合取代的锡硫属化物t-Bu 3 SnXSnMe 3是通过用Me 3 SnNMe 2进行IIIa,b的氨基转移或通过用Me 3 SnCl进行的IIa,b的复分解而获得的。酰基,铵和氯化氢与IIa,b反应,以高收率得到t-Bu 3 SnCl。
    DOI:
    10.1016/0022-328x(86)80519-8
  • 作为产物:
    描述:
    lithium-tri-t-butyltinsulfide-N,N,N',N'-tetramethyl-1,2-diaminoethan 、 三氟乙酸正己烷 为溶剂, 以62.9%的产率得到tri-t-butyltinhydrosulfide
    参考文献:
    名称:
    锡-烷基环糊精-锡环-杂环烷:合成三叔丁基锡环-元素-邻苯二酚
    摘要:
    三叔丁基锡硫属元素锂t-Bu 3 SnXLi(IIa,b)是通过将位阻锡纳杂环(t-Bu 2 SnX)n(Ia,b)与t-BuLi(a:X )进行Sn烷基化反应合成的= O,n = 3; b:X = S,n = 2)。在TMEDA存在下,形成加成化合物t-Bu 3 SnSLi·TMEDA。IIa,b的水解分别产生相应的氢硫属元素化物t-Bu 3 SnOH(IIIa)和t-Bu 3 SnSH(IIIb)。IIIB是第一个具有稳定SnSH键的氢硫化锡。在加热IIIa或b时,缩合成对称取代的锡硫属元素化物(t-Bu 3 Sn)2X发生。混合取代的锡硫属化物t-Bu 3 SnXSnMe 3是通过用Me 3 SnNMe 2进行IIIa,b的氨基转移或通过用Me 3 SnCl进行的IIa,b的复分解而获得的。酰基,铵和氯化氢与IIa,b反应,以高收率得到t-Bu 3 SnCl。
    DOI:
    10.1016/0022-328x(86)80519-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HANSSGEN D.; REUTER P.; DOLLEIN G., J. ORGANOMET. CHEM., 317,(1986) N 2, 159-165
    作者:HANSSGEN D.、 REUTER P.、 DOLLEIN G.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