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O-(2,3,4,6-tetra-O-levulinoyl-α-D-galactopyranosyl)-sn-glycerol | 1321592-31-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O-(2,3,4,6-tetra-O-levulinoyl-α-D-galactopyranosyl)-sn-glycerol
英文别名
[(2R,3S,4S,5R,6S)-6-[(2S)-2,3-dihydroxypropoxy]-3,4,5-tris(4-oxopentanoyloxy)oxan-2-yl]methyl 4-oxopentanoate
1-O-(2,3,4,6-tetra-O-levulinoyl-α-D-galactopyranosyl)-sn-glycerol化学式
CAS
1321592-31-7
化学式
C29H42O16
mdl
——
分子量
646.643
InChiKey
IJXGOWZZHGEFIL-CCCDTTDN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3
  • 重原子数:
    45
  • 可旋转键数:
    25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2
  • 拓扑面积:
    232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16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O-(2,3,4,6-tetra-O-levulinoyl-α-D-galactopyranosyl)-sn-glycerol4-二甲氨基吡啶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19.0h, 生成 1-O-(2,3,4,6-tetra-O-levulinoyl-α-D-galactopyranosyl)-2-O-oleoyl-3-O-palmitoyl-sn-glycerol
    参考文献:
    名称:
    莱姆病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BBGL-2糖脂的合成和抗原性
    摘要:
    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LD)的病原体,莱姆病是美国最常见的媒介传播疾病。目前尚无针对LD的人类疫苗。我们的疫苗方法基于其表面暴露的糖脂。这些被称为BBGL-2的糖脂中的一组由具有棕榈酸,油酸,硬脂酸,亚油酸和肉豆蔻酸的1,2-二-O-酰基-3-O-(α-d-半乳糖吡喃糖基)-sn-甘油同类物组成。为了描述BBGL-2成分的免疫优势区域,我们着手进行了一项合成项目,以提供可用的结构明确的BBGL-2均质类似物,这可能有助于确定最佳的候选疫苗。合成的糖脂的抗原性通过点滴分析法进行了检测,使用的小鼠血清经灭活的伯氏疏螺旋体免疫,获得了小鼠血清,在完全弗氏佐剂中含有天然BBGL-2,以及从莱姆病患者获得的血清。我们发现甘油部分中两个酰基的存在对于抗原性至关重要。这些基团中的至少一个必须是油酰基部分。半乳糖的端基构型和C-2处的甘油构型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基于这些发现,我们设计了具有结构3-O-(β-
    DOI:
    10.1016/j.carres.2011.04.045
  • 作为产物:
    描述:
    溶剂黄146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0.08h, 生成 1-O-(2,3,4,6-tetra-O-levulinoyl-α-D-galactopyranosyl)-sn-glycerol
    参考文献:
    名称:
    莱姆病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BBGL-2糖脂的合成和抗原性
    摘要:
    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LD)的病原体,莱姆病是美国最常见的媒介传播疾病。目前尚无针对LD的人类疫苗。我们的疫苗方法基于其表面暴露的糖脂。这些被称为BBGL-2的糖脂中的一组由具有棕榈酸,油酸,硬脂酸,亚油酸和肉豆蔻酸的1,2-二-O-酰基-3-O-(α-d-半乳糖吡喃糖基)-sn-甘油同类物组成。为了描述BBGL-2成分的免疫优势区域,我们着手进行了一项合成项目,以提供可用的结构明确的BBGL-2均质类似物,这可能有助于确定最佳的候选疫苗。合成的糖脂的抗原性通过点滴分析法进行了检测,使用的小鼠血清经灭活的伯氏疏螺旋体免疫,获得了小鼠血清,在完全弗氏佐剂中含有天然BBGL-2,以及从莱姆病患者获得的血清。我们发现甘油部分中两个酰基的存在对于抗原性至关重要。这些基团中的至少一个必须是油酰基部分。半乳糖的端基构型和C-2处的甘油构型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基于这些发现,我们设计了具有结构3-O-(β-
    DOI:
    10.1016/j.carres.2011.04.04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and antigenicity of BBGL-2 glycolipids of Borrelia burgdorferi, the causative agent of Lyme disease
    作者:Vince Pozsgay、Joanna Kubler-Kielb、Bruce Coxon、Adriana Marques、John B. Robbins、Rachel Schneerson
    DOI:10.1016/j.carres.2011.04.045
    日期:2011.9
    adjuvant, as well as sera obtained from patients with Lyme disease. We found that the presence of two acyl groups in the glycerol moiety was essential for antigenicity. At least one of these groups must be an oleoyl moiety. Neither the anomeric configuration of the galactose nor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glycerol at C-2 was a decisive factor.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we designed an 'unnatural' BBGL-2 analog
    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LD)的病原体,莱姆病是美国最常见的媒介传播疾病。目前尚无针对LD的人类疫苗。我们的疫苗方法基于其表面暴露的糖脂。这些被称为BBGL-2的糖脂中的一组由具有棕榈酸,油酸,硬脂酸,亚油酸和肉豆蔻酸的1,2-二-O-酰基-3-O-(α-d-半乳糖吡喃糖基)-sn-甘油同类物组成。为了描述BBGL-2成分的免疫优势区域,我们着手进行了一项合成项目,以提供可用的结构明确的BBGL-2均质类似物,这可能有助于确定最佳的候选疫苗。合成的糖脂的抗原性通过点滴分析法进行了检测,使用的小鼠血清经灭活的伯氏疏螺旋体免疫,获得了小鼠血清,在完全弗氏佐剂中含有天然BBGL-2,以及从莱姆病患者获得的血清。我们发现甘油部分中两个酰基的存在对于抗原性至关重要。这些基团中的至少一个必须是油酰基部分。半乳糖的端基构型和C-2处的甘油构型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基于这些发现,我们设计了具有结构3-O-(β-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霉酚酸苯酚beta-D-葡糖苷 阜孢霉素B 阜孢杀菌素 蔗糖棕榈酸酯 蔗糖四异硬脂酸酯 蔗糖七月桂酸酯 药喇叭(IPOMOEAPURGA)树脂 硫脂I 石斛碱;青藤碱 环戊羧酸,1-氨基-2-甲基-,(1R,2S)-rel- 海藻糖 6,6'-二山嵛酸酯 木松香II 木松香I 单岩藻糖基乳糖-N-四糖 二唾液酸乳-N-四糖 乳糖醛酸 乙醋化己二酸双淀粉 中文名称暂缺 β-D-呋喃果糖基-α-D-吡喃葡萄苷二硬脂酸酯 Β-D-呋喃果糖基-Α-D-吡喃葡糖苷十二酸双酯 alpha-D-吡喃葡萄糖基-alpha-D-吡喃葡萄糖苷 6-(3-羟基-2-十四烷基十八烷酸酯) [(3aR,5R,5aR,8aS,8bR)-2,2,7,7-四甲基四氢-3aH-二[1,3]二噁唑并[4,5-b:4',5'-d]吡喃-5-基]甲基丁酸酯(non-preferredname) [(2R,3S,4S,5R,6R)-6-[(2R,3R,4S,5S,6R)-6-(十六烷酰氧基甲基)-3,4,5-三羟基四氢吡喃-2-基]氧基-3,4,5-三羟基四氢吡喃-2-基]甲基十六烷酸酯 [(2R,3S,4S,5R)-3,4-二羟基-2,5-二(羟基甲基)四氢呋喃-2-基][(2R,3S,4S,5R,6S)-3,4,5,6-四羟基四氢吡喃-2-基]甲基2-甲基-4-(2-甲基癸-1-烯-4-基)己二酸酯 [(2R,3R,4S,5R,6R)-6-[[(1R,2R,3R,4R,6R)-2,3-二羟基-5,8-二氧杂双环[4.2.0]辛烷-4-基]氧基]-3,4,5-三羟基四氢吡喃-2-基]甲基3-羟基-2-十四烷基十八烷酸酯 N-乙酰基-硫代胞壁酰-丙氨酰-异谷氨酰胺 N-(O-alpha-D-甘露糖基-(1-3)-O-(O-alpha-D-甘露糖基-(1->3)-O-(alpha-D-甘露糖基-(1-6))-alpha-D-甘露糖基-(1-6))-O-beta-D-甘露糖基-(1->4)-O-2-(乙酰氨基)-2-脱氧-beta-D-吡喃葡萄糖基-(1->4)-2-(乙酰氨基)-2-脱氧-beta-D-吡喃葡萄糖基)-L-天冬氨酰胺 L-缬氨酰-L-丙氨酰-L-缬氨酰甘氨酰-L-α-谷氨酰-L-α-谷氨酰-L-脯氨酰甘氨酰-L-脯氨酰-N~5~-(二氨基甲亚基)-L-鸟氨酸酰胺 D-甘露糖基-(1-6)-D-甘露糖基-(1-4)-2-乙酰氨基-2-脱氧-D-吡喃葡萄糖基-(1-4)-2-乙酰氨基-1-N-(4'-L-天冬氨酰)-2-脱氧-beta-D-吡喃葡萄糖基胺 D-(+)-海藻糖6-单油酸酯 9,10-二氯-2,6-二甲基蒽 8-甲氧基羰基辛基2-O-(aL-呋喃基呋喃糖基)-3-O-(aD-吡喃半乳糖基)-bD-吡喃半乳糖苷 6-山慈菇甙A 6-O-alpha-D-吡喃半乳糖基-D-葡萄糖酸 6,6'-二((2R,3R)-3-羟基-2-十四烷基十八烷酸酯)-海藻糖 4H-吡咯并[3,2,1-脱]蝶啶,5,6-二氢-4,5-二甲基-(9CI) 4-嘧啶甲腈,2-苯基- 4-[[(2R)-2-羟基-3,3-二甲基-4-[(2R,3R,4S,5S,6R)-3,4,5-三羟基-6-(羟基甲基)四氢吡喃-2-基]氧基丁酰基]氨基]丁酸 4-[6-(1,2-二羟基乙基)-3,4,5-三羟基-四氢吡喃-2-基]氧基-2,3,5-三羟基-7,8-二氧代-辛酸 3-O-棕榈酰-beta-D-呋喃果糖基2,3-二-O-棕榈酰-alpha-D-吡喃葡萄糖苷 3-(6H-苯并[b][1,5]苯并噁噻庚英-6-基)丙基-二甲基-铵2-羟基-2-羰基-乙酸酯 2-脱氧-3-O-[(3R)-3-羟基十四烷酰基]-2-{[(3R)-3-羟基十四烷酰基]氨基}-1-O-膦酰-alpha-D-吡喃葡萄糖 2-氨基-6-[[3,5,6-三羟基-2-氧代-4-[3,4,5-三羟基-6-(羟基甲基)四氢吡喃-2-基]氧基己基]氨基]己酸 2-氨基-4-氧代-4-[[3,4,5-三羟基-6-[[3,4,5-三羟基-6-[[3,4,5-三羟基-6-(羟基甲基)四氢吡喃-2-基]氧基甲基]四氢吡喃-2-基]氧基甲基]四氢吡喃-2-基]氨基]丁酸 2-N-(羧基丙基氨基)-2-脱氧葡萄吡喃糖 2,6-二甲基-6-(3-O-(beta-吡喃葡萄糖基)-4-O-(2-甲基丁酰基)alpha-阿拉伯吡喃糖基氧基)-2,7-辛二烯酸 1-二甲胺基萘-5-磺酰-甘氨酰-赖氨酰-酪氨酰-丙氨酰-脯氨酰-色氨酰-缬氨酸 1-O,2-O,3-O-三(3-硝基丙酰基)-alpha-D-吡喃葡萄糖 1,1-O-(4,6-二羟基-1,2-亚苯亚甲基)-4-O-[6-O-(1-氧代-2,4-癸二烯基)-beta-D-吡喃半乳糖基]-alpha-D-吡喃葡萄糖3-(7-羟基-8,14-二甲基十六碳-2,4,8,10-四烯酸酯) (Z,Z)-甲基-D-吡喃葡糖苷-2,6-二油酸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