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人类血清中的肌酸酐浓度是反应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酶法测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化学测定方法,因为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专一性,能大大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酶促检测方法通过利用肌酸酐酶、肌酸酶和肌氨酸氧化酶等酶类对肌酸酐进行一系列转化,生成甲醛、甘氨酸、尿素与H₂O₂。通过对产生的H₂O₂含量进行测定,可以确定样品中肌酸酐的浓度。其中,肌酸酶在水解肌酸生成肌氨酸和尿素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肌酸酶简介
-
中文名:肌酸酶
-
英文名:Creatinase
-
酶分类EC:3.5.3.3
-
酶等电点(PI):4.80
-
分子量:84,500
-
最适pH值:6.50
-
最适温度:35℃
-
Km值:46.50 mmol/L
-
Vmax:8.20μmol/min
制备过程
研究分离到了一株能产生肌酸酶的菌株,将其改造为基因工程菌,并对其发酵产酶条件及酶的主要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从发酵液中成功提取并纯化获得所需的肌酸酶。
生理作用
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心脏、肌肉以及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和线粒体中,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它可逆地催化肌酸与ATP之间的转磷酰基反应。
医学应用
在早期诊断常见的神经科感染性疾病——急性病毒性脑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血清中肌酸酶脑型同工酶(CK-BB)的存在及其动态变化可以反映脑内神经组织破坏及其程度,有助于及时诊断急性病毒性脑炎。
药理作用与药动力学
-
药理:肌酸酶脑型同工酶(CK-BB)是肌酸激酶(CK)的一种脑型同工酶。它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中,并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离子转运及细胞膜稳定性等生理过程有关。
-
药动力学: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在发病后第三天血清中的CK-BB水平最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病情稳定的病人第三天的这种增高是稳定的,在几天内变化不明显;而病人的病情发展、脑组织损伤加重时,酶的释放量增加,血清中CK-BB将随着病情的发展而明显的升高。
参考文献
- 智强. 烟草节杆菌02181肌酸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 第三军医大学, 2007.
- 智强, 李淑慧, 高利宏, 李鹏, 周玉, 易维京, 王源, 胡川闽. 利用简并PCR克隆烟草节杆菌02181肌酸酶基因[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7, 12: 1221-1223.
- 戴俊, 康振, 张琳培, 陈坚, 堵国成. 烟草节杆菌肌酸酶的高效异源表达与应用分析[J].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6, 05: 465-470.
- 王园园, 马晓航, 贾小明, 赵更峰. 副球菌WB1菌株肌酸酶的研究[J]. 微生物学报, 2004, 01: 83-87.
- 米景龙, 于法彦, 张霞. 急性病毒性脑炎血清肌酸酶脑型同工酶(CK-BB)的动态变化[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 04: 28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