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氮苯除草剂是以三氮苯为基本化学结构的广谱性除草剂,按N原子在苯环上分布均匀与否可分为均三氮苯和非均三氮苯两类。目前主要是均三氮苯类,其化学结构通式如下:X=Cl、SCH3或OCH3;R1、R2、R3=H、低级烷基或烯基;R4=低级烷基或烯基。
简史1952年,加斯特(A.Gast)等人首次发现可乐津(chlorazine)的除草活性。1956年,西玛津被发现具有高活性并由瑞士嘉基(Geigy)公司进行开发生产。自此,三氮苯除草剂迅速发展,其中莠去津产量最大,并至今仍是世界除草剂产品中的重要品种之一。近年来,此类化合物的发展趋势是改进加工剂型、改善施药技术,进一步提高药效和节省药量;与甲草胺、乙草胺、丁草胺、扑草净、氰草津等混用,以提高对玉米田杂草的防治效果并减少对地下水源的污染。1971年,非均三氮苯除草剂嗪草酮被发现。通过将三氮苯环或杂环与磺酰脲桥及其邻位取代基的苯环结合形成新的高效除草剂类型,如氯磺隆等。这些除草剂的最大优点是杀草谱广、用量极小。
基本性状这类药剂的水溶性以“通”类最大,“净”类次之,“津”类最小。大多数三氮苯类除草剂性质较稳定,具有较长持效期,并对人畜低毒且对鱼类毒性也很小。它们均具备内吸传导作用;土壤处理后能很快被根部吸收,在木质部随蒸腾流向上输导至叶片,而自叶片吸收的药剂基本上不输导。西马津等“津”类除草剂主要靠根部吸收,莠去津则适用于高粱地除草。某些敏感植物可通过位差或喷头带保护罩等方式增强其安全性。“津”类除草剂持效期较长,在安排后茬作物时应注意减低用量或与其他药剂混用。
分类按基环上X的取代基不同及其英文名称字尾的特点分类如下:—Cl取代的英文名词尾为—zine(中国通用名尾为“津”),—SCH3取代的为—tryne,通称“净”类,以—OCH3取代的为—tone,通称“通”类。目前开发出的三氮苯除草剂中大部分均为均三氮苯类,重要的非均三氮苯类包括嗪草酮等。
应用三氮苯类除草剂适用于多种旱田作物,“净”类中的某些品种也可用于水稻田。这类除草剂主要用于杀伤杂草幼芽,对种子无杀伤力也无影响其发芽。莠去津、氰草津等在苗后杂草三叶期前进行茎叶兼土壤处理效果更佳。
注意事项由于莠去津水溶性较大,在土壤中的移动性也大,长期高剂量施用易被雨水淋洗至深层,影响地下水质。此外,莠去津对哺乳动物的胃、肾、肝组织有损伤,并可能对遗传物质DNA产生不良影响。目前中国已开始采取与甲草胺、丁草胺等混用的方法来减缓这些问题。在德国等国家已经开始停用或控制施用莠去津。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结构式图片 |
---|---|---|---|---|
阿特拉津 | 6-chloro-N-ethyl-N'-isopropyl-1,3,5-triazine-2,4-diamine | 1912-24-9 | C8H14ClN5 |
|
西草净 | 2,4-Bis(ethylamino)-6-methylthio-1,3,5-triazine | 1014-70-6 | C8H15N5S |
|
西玛津 | Simazine | 122-34-9 | C7H12ClN5 |
|
环嗪酮 | 3-cyclohexyl-6-dimethylamino-1-methyl-1,3,5-triazine-2,4(1H,3H)-dione | 51235-04-2 | C12H20N4O2 |
|
环丙津 | cyprazine | 22936-86-3 | C9H14ClN5 |
|
氟草净 | 2-difluoromethylthio-4,6-bis(isopropylamino)-1,3,5-triazine | 103427-73-2 | C10H17F2N5S |
|
扑草净 | 2-methylthio-4,6-bis(isopropylamino)-s-triazine | 7287-19-6 | C10H19N5S |
|
扑灭通 | prometon | 1610-18-0 | C10H19N5O |
|
扑灭津 | propazine | 139-40-2 | C9H16ClN5 |
|
恶草酮 | 3-[2,4-dichloro-5-(1-methylethoxy)phenyl]-5-(1,1-dimethylethyl)-1,3,4-oxadiazol-2(3H)-one | 19666-30-9 | C15H18Cl2N2O3 |
|
嗪草酮 | 4-amino-6-tert-butyl-3-methylthio-1,2,4-triazin-5(4H)-one | 21087-64-9 | C8H14N4OS |
|
可乐津 | 2-chloro-4,6-bis(diethylamino)-1,3,5-triazine | 580-48-3 | C11H20ClN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