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obalt-tungsten-phosphorus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obalt-tungsten-phosphorus
英文别名
cobalt;phosphane;tungsten
cobalt-tungsten-phosphorus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oPW
mdl
——
分子量
273.817
InChiKey
MYJPGRACBMSZQW-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05
  • 重原子数:
    3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sodium hypophosphite 、 sodium tungstate (VI) dihydrate 、 硫酸钴水合物 在 tri-sodium citrate 作用下, 以 为溶剂, 生成 cobalt-tungsten-phosphorus
    参考文献:
    名称:
    CoWP薄膜的电沉积
    摘要:
    使用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技术对来自柠檬酸盐电解质的 CoWP 膜在铜基板上的电沉积进行电化学表征。伏安法实验表明,来自含有硫酸钴、钨酸钠、次磷酸钠和柠檬酸三钠的电解质中钴、钨和磷的共沉积是通过传质控制下的成核过程发生的。计时电流法研究显示了在铜上 CoWP 电结晶过程中的瞬时成核机制。最后,开发了一个浴槽,CoWP 薄膜在室温下沉积在镀铜的硅晶片上。使用 X 射线光电子能谱的表面分析表明,薄膜含有元素钴、钨、磷、钴的氢氧化物、以及钴和钨的氧化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图像表明,薄膜具有典型的球形结节结构,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致密的覆盖度。
    DOI:
    10.1149/1.276183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Characterisation of electrodeposited Co–W–P amorphous coatings on carbon steel
    作者:Hyeong Jin Yun、S.M.S.I. Dulal、Chee Burm Shin、Chang-Koo Kim
    DOI:10.1016/j.electacta.2008.07.068
    日期:2008.12
    hardness of the Co–W–P coatings increased with annealing temperature which was possibly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se inter-elemental compounds.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Co–W–P coatings increased with increase in annealing temperature which might also be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toichiometric compound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A comparison between co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W–P and chromium
    用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研究了柠檬酸浴中钴,钨和磷的共沉积的电化学和成核机理。发现在扩散控制下发生了该物种的诱导共沉积,并且遵循瞬时成核机理。在含有CoSO 4,Na 2 WO 4和NaH 2 PO 2的柠檬酸盐浴中,将Co-W-P涂层恒电位电沉积在普通碳钢上。涂层的X射线衍射研究表明,沉积后的Co 81 W 10 P 9涂层具有无定形结构。但是,在600°C退火时,观察到一些化学计量的化合物如Co 3 W,Co 2 P和WP 2的形成。Co-W-P涂层的硬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元素间化合物的形成所致。Co-W-P涂层的耐蚀性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也可能是由于在高温下形成了化学计量化合物。比较Co–W–P和铬的涂层特性表明,Co–W–P涂层的腐蚀电位比铬涂层高。
  • Crystalline and Amorphous Electroless Co-W-P Coatings
    作者:S. Armyanov、E. Valova、A. Franquet、J. Dille、J.-L. Delplancke、A. Hubin、O. Steenhaut、D. Kovacheva、D. Tatchev、Ts. Vassilev
    DOI:10.1149/1.1990124
    日期:——
    Electroless deposition onto polycrystalline (Cu, Au) and amorphous (Ni-P) substrates was applied to prepare Co-W-P coatings of two types: crystalline (hexagonal close packed, hcp), with low phosphorus content about 2.4-2.7 atom %, and amorphous, with P concentration within 7.4-8.3 atom %. Tungsten content varied typically in the narrow range of 2.9-3.7 atom % in both types of coatings. Atomic force
    在多晶(Cu、Au)和非晶(Ni-P)基材上进行化学沉积以制备两种类型的 Co-WP 涂层:结晶(六边形密堆积,hcp),磷含量低约 2.4-2.7 原子%,和无定形,P 浓度在 7.4-8.3 原子%之间。在两种类型的涂层中,钨含量通常在 2.9-3.7 原子%的狭窄范围内变化。原子力显微镜显示它们的形态存在显着差异。多晶 Co-WP 涂层由堆叠板(薄片)的颗粒组成,透射电子显微镜也证实了这一点。非晶薄膜更光滑、均匀。如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 所示,晶体结构比非晶结构更能促进表面氧化。俄歇电子能谱深度剖面显示氧化,向结晶膜内部平滑减少。无定形涂层仅在表面氧化。然而,根据 XPS 数据,在两种类型的涂层内,所有合金成分都处于非氧化形式。非晶涂层的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 研究揭示了三个转变峰,归因于亚共晶合金的结晶和 Co 基 hcp 相转变为面心立方。磁性随温度的变化与 DSC
  • Electrodeposition of CoWP Film
    作者:S. M. S. I. Dulal、Hyeong Jin Yun、Chee Burm Shin、Chang-Koo Kim
    DOI:10.1149/1.2761834
    日期:——
    chronoamperometric study showed an instantaneous nucleation mechanism during electrocrystallization of CoWP on copper. Finally, a bath was developed from which CoWP thin films were deposited at room temperature on copper-coated silicon wafers. Surface analysis using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revealed that the films contained elemental cobalt, tungsten, phosphorus, hydroxide of cobalt, and oxides of cobalt
    使用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技术对来自柠檬酸盐电解质的 CoWP 膜在铜基板上的电沉积进行电化学表征。伏安法实验表明,来自含有硫酸钴、钨酸钠、次磷酸钠和柠檬酸三钠的电解质中钴、钨和磷的共沉积是通过传质控制下的成核过程发生的。计时电流法研究显示了在铜上 CoWP 电结晶过程中的瞬时成核机制。最后,开发了一个浴槽,CoWP 薄膜在室温下沉积在镀铜的硅晶片上。使用 X 射线光电子能谱的表面分析表明,薄膜含有元素钴、钨、磷、钴的氢氧化物、以及钴和钨的氧化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图像表明,薄膜具有典型的球形结节结构,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致密的覆盖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