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迭氮银 | 13863-88-2

中文名称
迭氮银
中文别名
三氮化银
英文名称
silver(I) azide
英文别名
silver azide;silver;azide
迭氮银化学式
CAS
13863-88-2
化学式
AgN3
mdl
——
分子量
149.888
InChiKey
QBFXQJXHEPIJKW-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12°C
  • 密度:
    4.350
  • 稳定性/保质期:
    叠氮化银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属于斜方晶系,熔点为252℃。当加热至170~180℃时会变为紫色,而温度达到300℃时会发生爆炸。叠氮化银难溶于水和硝酸,但易溶于氨水。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86
  • 重原子数:
    4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3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ADMET

代谢
银及其化合物可以通过吸入被吸收,而银化合物也可以通过口服和皮肤接触被吸收。银在血液中分布到全身,尤其是肝脏。不溶的银盐转化为可溶的硫化银蛋白盐,与RNA、DNA和蛋白质中的氨基或羧基团结合,或者被抗坏血酸或多巴胺还原成金属银。金属银被氧化,可能会沉积在组织中,导致银质沉着病。银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Silver and its compounds can be absorbed via inhalation, while silver compounds can also be absorbed orally and dermally. It distributes throughout the body in the blood, particularily to the liver. Insoluble silver salts are transformed into soluble silver sulfide albuminates, bind to amino or carboxyl groups in RNA, DNA, and proteins, or are reduced to metallic silver by ascorbic acid or catecholamines. Metallic silver is oxidized and may deposit in the tissues, causing arygria. Silver is eliminated primarily in the faeces. (L808)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毒性总结
金属银被氧化并可能在组织中沉积,导致银质沉着病。银离子已知能抑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Na+,K+-ATP酶的活性,分别干扰硒催化的巯基氧化还原反应和细胞内离子浓度。银纳米颗粒被认为会破坏线粒体呼吸链,导致氧化应激、ATP合成减少和DNA损伤。
Metallic silver is oxidized and may deposit in the tissues, causing arygria. The silver ion is known to inhibit glutathione peroxidase and NA+,K+-ATPase activity, disrupting selenium-catalyzed sulfhydryl 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s and intracellular ion concentrations, respectively. Silver nanoparticles are believed to disrupt the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chain, causing oxidative stress, reduced ATP synthesis, and DNA damage. (L808, A243, A244, A245, A246)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致癌物分类
对人类不具有致癌性(未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名)。
No indication of carcinogenicity to humans (not listed by IARC).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健康影响
银本身对人类并不有毒,但大多数银盐都有毒。在大剂量下,银及其化合物可以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并在各种身体组织中沉积,导致银质病,这种病症会导致皮肤、眼睛和粘膜呈现蓝灰色的色素沉着。银质病是罕见的,尽管据目前所知,这种状况并不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其他伤害,但它会毁容并且通常是永久性的。银质病的轻微形式有时会被误认为是发绀。
Silver itself is not toxic to humans, but most silver salts are. In large doses, silver and compounds containing it can be absorbed into the circulatory system and become deposited in various body tissues, leading to argyria, which results in a blue-grayish pigmentation of the skin, eyes, and mucous membranes. Argyria is rare, and although, so far as known, this condition does not otherwise harm a person's health, it is disfiguring and usually permanent. Mild forms of argyria are sometimes mistaken for cyanosis. (L809)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暴露途径
口服(L808);吸入(L808);皮肤给药(L808)
Oral (L808) ; inhalation (L808) ; dermal (L808)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 症状
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的银可能会导致一种称为银质病的状况,这是一种皮肤和其他身体组织的蓝灰色色素沉着。银质病是一种永久性效应,但似乎对健康无害。空气中高浓度银的暴露已导致呼吸问题、肺部和喉咙刺激以及胃痛。银与皮肤的接触可能会在某些人中引起轻微的过敏反应,如皮疹、肿胀和炎症。(L808)
Exposure to high levels of silver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may result in a condition called arygria, a blue-gray discoloration of the skin and other body tissues. Argyria is a permanent effect but does not appear to be harmful to health. Exposure to high levels of silver in the air has resulted in breathing problems, lung and throat irritation, and stomach pains. Skin contact with silver can cause mild allergic reactions such as rash, swelling, and inflammation in some people. (L808)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安全信息

  • 储存条件:
    请将物品轻装轻放,并将其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库房中,远离明火、高温和阳光直射。同时,要与其他氧化剂和易燃物分开存放。

SDS

SDS:b7c94a9b39332ff01550b7a340aeddb1
查看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三氮化银;迭氮银
化学品英文名称: Silver azide
中文俗名或商品名:
Synonyms:
CAS No.: 13863-88-2
分子式: AgN 3
分子量: 149.89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纯化学品 混合物
化学品名称:三氮化银;迭氮银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三氮化银 100 13863-88-2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吸入 食入
健康危害: 热解时,放出有毒的Nox烟雾,对眼睛、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甚至发生肺水肿。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具爆炸性,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误服者漱口,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受热、震动、撞击、摩擦,相当敏感,极易分解发生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 氮氧化物、氧化银。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雾状水。禁止用砂土压盖。
消防员的个体防护: 消防人员须在有防爆掩蔽处操作。
禁止使用的灭火剂: 禁止用砂土压盖。
闪点(℃): 无资料
自燃温度(℃): 无资料
爆炸下限[%(V/V)]: 无资料
爆炸上限[%(V/V)]: 无资料
最小点火能(mJ):
爆燃点:
爆速:
最大燃爆压力(MPa):
建规火险分级: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运至空旷地方引爆。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卤素、金属氧化物、硫化物接触。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卤素、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 中 国 MAC:未制订标准前苏联MAC:未制订标准美国TLV—TWA:0.01mg/m3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 作业工人应该佩戴防尘口罩。
眼睛防护: 可采用安全面罩。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必要时戴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白色结晶,对光敏感。
pH:
熔点(℃): 251
沸点(℃):
相对密度(水=1):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饱和蒸气压(kPa):
燃烧热(kJ/mol):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MPa):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闪点(℃): 无资料
引燃温度(℃): 无资料
爆炸上限%(V/V): 无资料
爆炸下限%(V/V): 无资料
分子式: AgN 3
分子量: 149.89
蒸发速率:
粘性: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稀硝酸、碘化钾。
主要用途: 用作起爆药。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在常温常压下 稳定
禁配物: 强氧化剂、卤素、硫化物。
避免接触的条件: 受热。
聚合危害: 不能出现
分解产物: 氮氧化物、氧化银。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毒性资料尚缺。
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的要求处置。或与厂商或制造商联系,确定处置方法。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UN编号: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包装方法:
运输注意事项: 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卤素、金属氧化物、硫化物、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装运本品的车辆排气管须有阻火装置。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车辆运输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RETCS号:
IMDG规则页码: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国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
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 1.周国泰,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国家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北京化工研究院合编,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3.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CHEMINFO Database.1998 4.Canadian Centre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TECS Database, 1989
填表时间: 年月日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位:
修改说明:
其他信息: 3
MSDS修改日期: 年月日

制备方法与用途

生产方法

制法:AgNO₃ + NaN₃ → AgN₃ + NaNO₃

将叠氮化钠水溶液注入冷的并稍过量的硝酸银水溶液中,使其形成AgN₃沉淀。随后向叠氮化银沉淀中加入水进行倾析,并采用吸滤法收集。沉淀依次用清水、乙醇和乙醚洗涤。最终产物置于浓硫酸中,在真空条件下干燥。

类别

爆炸物品

毒性分级

剧毒

急性毒性

口服 - 大鼠 LD₅₀: 27毫克/公斤

爆炸物危险特性

高温、震动、撞击或摩擦均可导致爆炸

可燃性危险特性

燃烧时产生有毒氮氧化物和含银化合物烟雾

储运特性

轻装轻放;库房应保持通风,远离明火、高温及阳光直射;与氧化剂和易燃物质分开存放

灭火剂

使用水进行灭火

职业标准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0.01毫克/立方米(银)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迭氮银四氢呋喃 为溶剂, 以85%的产率得到银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溶剂热叠氮化银分解合成亚微米银和硫化银颗粒
    摘要:
    许多过渡金属叠氮化物相对于元素在热力学上不稳定,因此可以作为纳米级金属颗粒合成中的高能前体来源。该报告描述了叠氮化银 (AgN{sub 3}) 在非水溶剂热分解反应中的使用,以产生结晶亚微米银颗粒和互连结构。AgN{sub 3} 的热分解直接产生银和N{sub 2},不需要二次化学还原剂。这种溶剂热转化在甲苯、四氢呋喃 (THF) 和三辛胺中于 250 摄氏度以下进行检测。C. 配位溶剂产生最小的颗粒 (150-500 nm),而甲苯反应产物的尺寸接近 1 {μm。将可溶性元素硫添加到 THF 反应中会导致尺寸接近 1 微米的硫化银颗粒生长。银和 Ag{sub 2}S 产物通过 X 射线衍射是结晶的,并且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出一些小面。
    DOI:
    10.1016/s0025-5408(02)01028-0
  • 作为产物:
    描述:
    二氨基银(1+)硝酸盐 以 not given 为溶剂, 生成 迭氮银
    参考文献:
    名称:
    Gmelin Handbuch der Anorganischen Chemie, Gmelin Handbook: Ag: MVol.A3, 2.1.6.4, page 78 - 80
    摘要:
    DOI:
  • 作为试剂:
    描述:
    4-乙基苯乙炔迭氮银叠氮基三甲基硅烷 作用下, 以 二甲基亚砜 为溶剂, 以92%的产率得到1-(1-azidovinyl)-4-ethylbenzene
    参考文献:
    名称:
    AgN3 催化的末端炔烃的氢叠氮化反应和机理研究
    摘要:
    炔烃的加氢叠氮化是获得乙烯基叠氮化物的最直接方式——有机合成中的通用构件。我们以前使用 Ag2CO3 作为催化剂实现了末端炔烃的这种基本反应。然而,高催化剂负载严重限制了其实用性,而且确切的反应机理尚不清楚。在这里,基于对银盐转化的 X 射线衍射研究,我们报告了 AgN3 作为该反应中真正的催化物种的鉴定,因此开发了 AgN3 催化的末端炔烃的氢叠氮化反应。AgN3 被证明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催化剂,因为 AgN3 的负载量可以低至 5 mol%,即使在 50 mmol 的反应规模下,如此小比例的 AgN3 仍然是高效的。更多,
    DOI:
    10.1021/jacs.0c0083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Binary Phosphoric and Arsenic Triazides
    作者:Zeng Xiaoqing、Wang Weigang、Liu Fengyi、Ge Maofa、Sun Zheng、Wang Dianxun
    DOI:10.1002/ejic.200500720
    日期:2006.1
    Two highly explosive binary triazides of the group 15 elements P(N3)3 and As(N3)3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e gas phase through the heterogeneous reaction of PCl3 and AsCl3, respectively with AgN3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both triazide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quantum chemical calculations. This represents the first electronic study
    在室温下,通过 PCl3 和 AsCl3 分别与 AgN3 的非均相反应,在气相中获得了两种高度爆炸性的 15 族元素 P(N3)3 和 As(N3)3 二元三叠氮化物。两种三叠氮化物的电子结构已通过光电子能谱结合量子化学计算进行表征。这是对共价三叠氮化物的首次电子研究。P(N3)3 和 As(N3)3 的第一个实验垂直电离电位分别为 9.74 和 9.98 eV,主要分别来自叠氮部分和砷原子的孤对电子。结果表明,与单叠氮化物和二叠氮化物相比,三叠氮化物中叠氮基部分的相对“隔离”以及这些高爆炸性化合物的稳定性较差。(©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N′,C-bound organotellurium(IV) and organomercury(II) derivatives
    作者:Puspendra Singh、Anand K. Gupta、Sagar Sharma、Harkesh B. Singh、Ray J. Butcher
    DOI:10.1016/j.ica.2018.08.016
    日期:2018.11
    halogenation reactions of 25 with chlorine gas or a solution of bromine in THF afforded protonated derivatives, [2-(Me2NH)CH2CH2N(Me)CH2}C6H4TeCl3]+(Cl) (29a) and [2-(Me2NH)CH2CH2N(Me)CH2}C6H4TeBr3]+(Br) (30a), respectively. The organomercury precursors; 2-Me2NCH2CH2N(Me)CH2}C6H4HgCl0.54/Br0.46 (31) and 2-Me2NCH2CH2N(Me)CH2}C6H4HgBr (32), were obtained by the reaction of 21 with HgCl2 and HgBr2 in
    摘要我们报道了N,N',C螯合芳基二胺配体2- Me2NCH2CH2N(Me)CH2} C6H4Br(20)的有机碲(IV)/有机汞(II)衍生物的第一个实例的合成和表征。通过处理相应的格利雅试剂(21)/ [25]制备二卤化物[2- Me2NCH2CH2N(Me)CH2} C6H4Se] 2(24)和[2- Me2NCH2CH2N(Me)CH2} C6H4Te] 2(25)/有机锂试剂(22)在THF中分别含硒或碲。化合物[2- Me2NCH2CH2N(Me)CH2} C6H4] 2Se(26)和[2- Me2NCH2CH2N(Me)CH2} C6H4] Te(S2CN(CH2CH3)2(27)通过室温下以2:1的Se(dtc)2或1:1的Te(dtc)2(dtc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相反,21与TeI2的反应提供了出乎意料的质子化衍生物[2-(Me2NH )CH2CH2N(Me)CH2}
  • Binary Polyazides of Cadmium and Mercury
    作者:Axel Schulz、Alexander Villinger
    DOI:10.1002/chem.201406023
    日期:2015.2.23
    Following our interest in binary element–nitrogen compounds we report here on the synthesis and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zation (M.p., IR/Raman, elemental analysis, 14N/133Cd/199Hg NMR) of tri‐ and tetraazido cadmate and mercurate anions [E(N3)(2+n)]n− (E=Cd, Hg; n=1, 2) in a series of [Ph4P]+ and [PNP]+ ([PNP]+=bis(triphenylphosphine)iminium) salts. The azide/chloride exchange in CH2Cl2 as well as
    继我们对二元元素-氮化合物产生兴趣之后,我们在此报告了三叠氮和四叠氮基镉酸盐和汞酸盐阴离子的合成和综合表征(Mp,IR /拉曼,元素分析,14 N / 133 Cd / 199 Hg NMR)[E( ñ 3)(2+ ñ) ] ñ -(E =镉,汞; ñ = 1,2)在一系列[PH的4 P] +和[PNP] +([PNP] + =双(三苯基膦)亚铵)盐。CH 2 Cl 2中的叠氮化物/氯化物交换以及CH 3中四唑盐的形成研究了多叠氮基汞酸盐的CN溶液。确定了所有新化合物的单晶X射线结构,并进行了比较[Ph 4 P] [Cd 2(N 3)5(H 2 O)]。此外,首次提出了无水叠氮化镉(II)及其DMSO加合物的合成。为了更好地理解E(N 3)2,[E(N 3)3 ] -和[E(N 3)4 ] 2−中的结构和键合,在M06-2X / aug-cc-pVDZ处进行了理论计算水平进行。
  • Synthesis and Structures of Triorganochalcogenium (Te, Se, S) Dinitramides
    作者:Thomas M. Klapötke、Burkhard Krumm、Matthias Scherr
    DOI:10.1002/ejic.200800565
    日期:2008.10
    The syntheses of the triorganochalcogenium dinitramide salts [Ph3Te][N(NO2)2] (1), [Me3Te][N(NO2)2] (2), [Ph3Se][N(NO2)2] (3), [Me3Se][N(NO2)2] (4), [Ph3S][N(NO2)2] (5), and [Me3S][N(NO2)2] (6), their characterization by multinuclear NMR spectroscopy, vibrational spectra, and single-crystal structures are described. The syntheses of the compounds were achieved with the help of [Ag(py)2][N(NO2)2] and
    [Ph3Te][N(NO2)2] (1), [Me3Te][N(NO2)2] (2), [Ph3Se][N(NO2)2] (3), [ Me3Se][N(NO2)2] (4)、[Ph3S][N(NO2)2] (5) 和 [Me3S][N(NO2)2] (6),通过多核 NMR 光谱对其表征,振动光谱和单晶结构进行了描述。化合物的合成是在[Ag(py)2][N(NO2)2]和[Ag(NCCH3)][N(NO2)2]作为二硝酰胺转移试剂的帮助下完成的。而在 1 种不同配位模式与二硝酰胺部分的晶体结构中,3 的晶体结构仅显示与二硝酰胺部分的单一分子间接触。(©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69451 Weinheim, Germany, 2008)
  • Solid State Structure of Bi(N<sub>3</sub>)<sub>3</sub>, Bi(N<sub>3</sub>)<sub>3</sub>·Solvates and the Structural Dynamics in the [Bi(N<sub>3</sub>)<sub>6</sub>]<sup>3–</sup> Anion
    作者:Kati Rosenstengel、Axel Schulz、Alexander Villinger
    DOI:10.1021/ic400493v
    日期:2013.5.20
    Bi(N3)3 and the [Bi(N3)6]3– ion. Moreover, temperature dependent structural dynamics in the [Bi(N3)6]3– ion, which is caused by small changes in the local environment around the [Bi(N3)6]3– ion in the solid state, was studied by temperature variable single crystal X-ray and Raman studies. The azido-chlorido ligand back exchange was studied in detail by NMR techniques in [Bi(N3)6]3– and Bi(N3)3 when chlorinated
    高爆炸性的三叠氮化铋Bi(N 3)3是通过BiF 3与Me 3 SiN 3在乙腈中在溶剂热条件下于90至100°C的温度反应制得的。讨论了X射线,14 N NMR,红外和拉曼光谱以及乙腈,丙酮和dmso加合物的数据。对于Bi(N 3)3和[Bi(N 3)6 ] 3–离子,详细研究了溶剂对叠氮化物产物纯度的影响。此外,[Bi(N 3)6] 3-离子,这是由在围绕[毕(N局部环境的微小变化引起的3)6 ] 3-在固态离子,用温度可变的单晶X-射线和拉曼研究研究。当使用氯化溶剂(例如CH 2 Cl 2)导致形成CH 2时,在[Bi(N 3)6 ] 3–和Bi(N 3)3中通过NMR技术详细研究了叠氮基-氯基配体的反向交换。(N 3)Cl和/或HN 3以及部分氯化的叠氮化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