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是一种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现象,有生命的生物通过这种过程产生光线。发光的种类繁多,包括发光细菌、萤火虫、发光鱼、发光海星和发光甲虫等。催化荧光素或脂肪醛氧化生成生物发光的一类酶即为荧光素酶(Luciferase)。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就开始研究荧光素酶。1986年首次成功获得表达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luc基因)的转基因烟草后,荧光素酶的应用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于其高灵敏度、特异性好、反应迅速和操作简单等优点,荧光素酶已成为医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的重要工具。
种类自然界中具有发光能力的生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发光蘑菇、发光蚯蚓、发光细菌、发光水母以及发光甲虫。其中,发光甲虫主要由萤火虫(fireflies)、叩头虫(click beetles)和欧洲萤(glowworms)组成。目前,除发光蘑菇和发光蚯蚓的发光机理尚不明确外,其他生物的发光机制已研究得较为透彻,并使细菌荧光素酶(BL)和萤火虫荧光素酶(FL)形成商品化酶应用于分析检测。
应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可以作为细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的替代品,在监测环境应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其成本低、应用范围广,荧光素酶被广泛用于检测某些特殊细菌、厌氧微生物以及生长缓慢的微生物,适用于食品、饮料、自来水、化妆品、药物检测和河流水质及大气环境的监测。
制备萤火虫作为FL生产原料,需要依靠人工捕捉或养殖,受地域和季节性限制,且生物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提取酶成分复杂。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转向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生产。1985年,deWet等人首次克隆了P.Pyralis的FL基因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表达,从中获得了具有活性的FL。1986年,他们测定了FL基因的cDNA序列。此后,各种发光甲虫的FL基因相继被成功克隆,并能在原核和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
从P.Pyralis提取的长约1.8kb cDNA基因在E.coli表达产物为分子量为62kD、含550个氨基酸的多肽链,与自然提取得到的FL具有相同的反应动力学特性和发射波长,在相同条件下酶的稳定性也无差异。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通过克隆在E.coli中表达,转化体在37℃、LB培养基中生长至对数后期收集菌体,用渗透压法和冻融法提取细菌胞质组分,并经过均质、离心步骤进行纯化,最后冷冻干燥保存。BL可从培养的发光细菌直接提取获得,其制备方法与FL类似,从V.harveyi中提取的酶活可达1.8×10^11 LU/mg。为获得特殊用途的BL,也可通过诱变或基因克隆得到。
生物活性荧光素酶(Luciferase, firefly)是一种负责萤火虫和叩头虫生物发光的发光酶。
体外研究萤火虫荧光素酶催化氧化萤火虫荧光素(luciferin),需氧气和ATP。由于需要ATP,因此萤火虫荧光素酶在生物技术中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