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Fe2(μ-S2C2Ph2)(CO)6] | 12096-77-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Fe2(μ-S2C2Ph2)(CO)6]
英文别名
Ph(CS)2PhFe2(CO)6;[μ-η2(S,S)PhC(S)=C(S)Ph]Fe2(CO)6
[Fe<sub>2</sub>(μ-S<sub>2</sub>C<sub>2</sub>Ph<sub>2</sub>)(CO)<sub>6</sub>]化学式
CAS
12096-77-4;14406-62-3;14875-43-5
化学式
C20H10Fe2O6S2
mdl
——
分子量
522.122
InChiKey
UEXSRRIHKQNRNZ-CBTMKMDHSA-L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Fe2(μ-S2C2Ph2)(CO)6]三甲氧基磷 在 tetrabutylammonium tetrafluoroborate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以70%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二硫酸二铁盐亚铁中亚磷酸三甲酯对一氧化碳的取代:Fe-Fe键断裂,取代的选择性,晶体结构和电化学研究
    摘要:
    一氧化碳的替代的由P(OME)的反应3中配合物(μ-η 2光子晶体(S)= C(S)的pH)的Fe 2(CO)6 1的双核二取代:得到两个有色化合物热激活下复合物(μ-光子晶体(S)= C(S)的pH)的Fe 2(CO)4 [P(OME)3 ] 2 2和单核铁二取代的配合物(η 2光子晶体(S)= C(S)的pH) Fe(CO)[P(OMe)3 ] 2 3。质谱,1 H NMR,IR和电化学研究表明,络合物2中的两个(CO)已被P(OMe)3取代和3。X射线研究表明,两个P(OMe)3配体在配合物2的铁-铁键的反式和在配合物3的赤道位置处于顶端位置。然而,在电子转移催化(ETC)下,配合物1中的(CO)被P(OMe)3取代的反应导致了单取代的化合物(μ-PhC(S)= C(S)Ph)Fe 2(CO)5 [P(OMe)3 ] 4。
    DOI:
    10.1016/j.jorganchem.2018.04.005
  • 作为产物:
    描述:
    2,3-diphenylthiirene 1-oxide 以28%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ZOLLER, U., J. ORG. CHEM., 1985, 50, N 7, 1107-1110
    摘要:
    DOI:
  • 作为试剂:
    描述:
    甲醇二氧化碳[Fe2(μ-S2C2Ph2)(CO)6]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生成 甲酸氢气一氧化碳
    参考文献:
    名称:
    具有刚性共轭 S-to-S 桥的二铁络合物用于电催化还原 CO2
    摘要:
    将CO 2电还原为增值低碳化学品是实现碳中和和CO 2利用的一种有前景的方法。研究发现二铁配合物[(μ-bdt)Fe 2 (CO) 6 ](bdt = 1,2-二硫醇苯)对电催化CO 2还原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为了进一步研究S-to-S桥对二铁配合物电化学CO 2还原催化性能的影响,选择或设计了四种具有不同刚性和共轭S-to-S桥的二铁配合物1 – 4 。电催化研究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具有 2,3-萘二硫基桥的2表现出最低的催化起始电位( E onset = -1.75 V vs Fc +/0 ),而具有二苯基-1,2-亚乙烯基桥的4显示出最高的催化活性(TOF max = 295 s –1 ),是[(μ-bdt)Fe 2 (CO) 6 ]的1.5倍。 4在 0.1 M MeOH/MeCN 中(-2.35 V vs Fc +/0)的受控电位电解实验给出了接近 100% 的法拉第总收率,对 HCOOH、CO
    DOI:
    10.1021/acs.inorgchem.4c0075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of Mono- and Diiron Dithiolene Complexes as Hydrogenase Models by Dithiolene Transfer Reactions, Including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Ni(S<sub>2</sub>C<sub>2</sub>Ph<sub>2</sub>)}<sub>6</sub>]
    作者:Harry Adams、Michael J. Morris、Craig C. Robertson、Helen C. I. Tunnicliffe
    DOI:10.1021/acs.organomet.8b00852
    日期:2019.2.11
    The dithiolene transfer reaction between the nickel bis(dithiolene) complex [Ni(S2C2Ph2)2] and iron carbonyls has been re-investigated, and the condi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 dinuclear product [Fe2(μ-S2C2Ph2)(CO)6] have been optimized. Interception of a purple intermediate, thought to be [Fe(CO)3(S2C2Ph2)], in the reaction of [Fe(CO)5] with [Ni(S2C2Ph2)2] by the addition of PPh3 affords the new
    已经对双(二配合物[Ni(S 2 C 2 Ph 2)2 ]与羰基铁之间的二代转移反应进行了重新研究,并提出了双核产物[Fe 2(μ-S)的生产条件。2 C 2 Ph 2)(CO)6 ]已经过优化。在[Fe(CO)5 ]与[Ni(S 2 C 2 Ph 2)2反应中,拦截为紫色中间体,认为是[Fe(CO)3(S 2 C 2 Ph 2)]通过添加PPh 3可以得到高收率的新型深蓝色单核络合物[Fe(CO)2(PPh 3)(S 2 C 2 Ph 2)]。片段在这些反应的命运也已经由六聚体的晶体学表征[(S建立2 c ^ 2博士2)} 6 ]和三核簇[倪3(μ-S 2 c ^ 2博士2)3(PPh 3)2 ]。的取代反应的[Fe 2(μ-S 2c ^ 2博士2)(CO)6 ]与PPH 3在我的存在3 NO,得到单取代的[Fe 2(μ-S 2 c ^ 2博士2)(CO)5(PPH
  • Unexpected fragmentation of phenyldithiobenzoate, formation and X-ray structure of [μ,η2(S,S)-1,2-(dithio)-1,2-(diphenylethylene)] diiron hexacarbonyl complex
    作者:Hénia Mousser、André Darchen、Abdelhamid Mousser
    DOI:10.1016/j.jorganchem.2010.01.005
    日期:2010.3
    2, (μ-S)2Fe3(CO)9 3, (μ-SPh)2Fe2(CO)6 4 and [μ-η2(S,S)][PhC(S)C(S)Ph]Fe2(CO)6 5. Complex 5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crystallography. The formation of complexes 4 and 5 was unexpected since it involved a fragmentation of the organic ligand 1 during its reaction with Fe2(CO)9. The electrochemical studies of 1, complexes 2 and 3 were undertaken in order to get information about the chemical behaviors
    Fe的反应2(CO)9与phenyldithiobenzoate PHCS 2博士1个得到4个色的化合物:[(μ-η 3(C,S,S)PHCS 2 PH)]的Fe 2(CO)6 2,(μ-S )2的Fe 3(CO)9 3,(μ-SPH)2的Fe 2(CO)6 4和[μ-η 2(S,S)] [光子晶体(S)C(S)PH]的Fe 2(CO )6 5。配合物5通过X射线晶体学表征。配合物的形成4由于有机配体1在与Fe 2(CO)9的反应过程中发生断裂,因此5和5是出乎意料的。为了获得有关通过电子转移生成的中间体的化学行为的信息,对化合物1,配合物2和3进行了电化学研究。2和1的循环伏安研究的结果表明1与Fe 2(CO)9的反应涉及两个竞争反应:(i)热反应导致了预期的化合物2和3(ii)涉及起始配体1断裂的电子转移反应导致了意外的络合物5。所需的电子可以在配合物2或3或Fe 2(CO)9的热衰变过程中由提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