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719297-97-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CAS
719297-97-9
化学式
C66H44BN9O
mdl
——
分子量
989.946
InChiKey
NCTFJHCOPKXINW-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4-碘酞腈二苯胺苯酚三氯化硼 、 tris(dibenzylideneacetone)dipalladium (0) 、 caesium carbonateR-(+)-1,1'-联萘-2,2'-双二苯膦 作用下, 以 对二甲苯甲苯 为溶剂, 反应 24.0h,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邻,间和对位取代的连接子筛选电子通讯,这些连接子将亚酞菁和C60分开。
    摘要:
    我们准备了两个互补系列的SubPc-C(60)(SubPc =亚酞菁)电子/能量供体-受体系统,其中的两个组成部分通过邻,间或对位取代的苯氧基间隔基连接。在系列(1a)中的一个中,SubPc单元带有碘原子,而在另一系列(1b)中,二苯基氨基与SubPc大环相连。碘原子和二苯氨基均会影响给电子SubPc的氧化电位。它们还调节激发态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能量和/或电荷转移。此外,我们研究了苯氧基间隔基中的取代模式对基态和激发态下分子内过程的影响。尽管其中一些过程受两个组件之间空间上的分隔的支配,
    DOI:
    10.1002/chem.200800910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Peripheral Functionalization of Subphthalocyanines
    作者:David González-Rodríguez、Tomás Torres
    DOI:10.1002/ejoc.200801250
    日期:——
    incorporation of diverse functional groups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SubPc macrocycle. Different metal-catalyzed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including Stille or Suzuki couplings and palladium-catalyzed borylation or amination reactions, have been optimized in order to obtain high yields and avoid SubPc decomposition. In addition, we report on the scope of the use of ether functionalities in the condensation
    优化合成方法以产生具有合成和电子价值的新型 SubPc 分子,这对于这些分子在应用领域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描述了一些有用的程序,用于在 SubPc 大环的外围结合不同的官能团。不同的属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包括 Stille 或 Suzuki 偶联以及催化的化或胺化反应,已被优化以获得高产率并避免 SubPc 分解。此外,我们报告了醚官能团在与 BCl3 的缩合反应中的使用范围以及三羟基 SubPc 的合成,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化合物,可以通过甲硅烷氧基-SubPc 前体的脱保护获得。(©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 Subphthalocyanines:  Tuneable Molecular Scaffolds for Intramolecular Electron and Energy Transfer Processes
    作者:David González-Rodríguez、Tomás Torres、Dirk M. Guldi、José Rivera、Maria Ángeles Herranz、Luis Echegoyen
    DOI:10.1021/ja039883v
    日期:2004.5.1
    cycloaddition reaction. The subphthalocyanine moiety has been peripherally functionalized with substituents of different electronic character, namely fluorine or iodine atoms and ether or amino groups, thus reaching a control over its electron-donating properties. This is evidenced in cyclic voltammetry experiments by a progressive shift to lower potentials, by ca. 200 mV, of the first oxidation event of
    通过用间羟基苯甲醛对大环进行轴向官能化和随后的偶极环加成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四个亚酞菁-C(60) 富勒烯二元组。亚酞菁部分已用不同电子特性的取代基进行外围功能化,即碘原子以及醚或基,从而控制其给电子特性。这在循环伏安法实验中通过逐渐转移到较低电位来证明,大约是。200 mV,二元组中 SubPc 单元的第一次氧化事件。因此,可以调整 SubPc(*)(+)-C(60)(*)(-) 电荷转移状态的能级,以便在 SubPc 组分的选择性激发时与能量转移失活途径竞争. 例如,那些自由基对平处于高能量平的系统的激发触发了一系列激发光物理事件,包括 (i) 几乎定量的单线态-单线态能量转移到 C(60) 部分,(ii) 富勒烯系统间交叉,以及(iii) 三重态-三重态能量转移回 SubPc。相反,通过增加介质的极性或降低供体-受体氧化还原间隙来稳定 SubPc(*)(+)-C(6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