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单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沙蚕毒素类似物,进入昆虫体内后会迅速转化为沙蚕毒素或二氢沙蚕毒素。作为乙酰胆碱的竞争性抑制剂,它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尤其对鳞翅目害虫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这种仿生型农药对天敌的影响较小,不易产生抗药性和残留问题,并且对环境无污染,因此是综合治理害虫的理想选择。
应用杀虫单能有效防治多种作物的害虫,包括水稻、蔬菜、小麦、玉米、茶叶和果树等。特别是对于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三化螟等有特效作用。虽然对鱼类毒性较低,但对蚕具有较大的毒性。在中国,它主要用于防治水稻上的螟虫。
精制方法将1.25吨杀虫单粗品溶于2000升质量含量为60%的甲醇水溶液中,得到混合液(其中杀虫单粗品的质量含量为85%)。通过结晶和离心处理后,得到母液和晶体。干燥这些晶体可以得到98%纯度的杀虫单精品800千克,收率为90%。
毒性急性经口LD₅₀(雄大鼠):451 mg/kg;雄小鼠:89.9 mg/kg;雌小鼠:90.2 mg/kg。大鼠急性经皮LD₅₀ > 1000 mg/kg。对兔眼和皮肤无明显刺激作用,在试验条件下未见致突变、致癌或致畸作用。杀虫单对鱼低毒,白链鱼48小时LC₅₀为21.38 mg/L。对鸟类和蜜蜂无毒性。
作用机理杀虫单是人工合成的沙蚕毒素类似物,在昆虫体内迅速转化为沙蚕毒素或二氢沙蚕毒素。该药作为乙酰胆碱的竞争性抑制剂,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对鳞翅目害虫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化学性质杀虫单是一种白色针状结晶体,熔点为142~143℃。工业产品通常表现为无定形颗粒或白色/淡黄色粉末,并具有吸湿性。其在水中溶解度较高(20℃时为1335 mg/L),易溶于热乙醇,微溶于甲醇、DMF、DMSO等有机溶剂,而不溶于苯、丙酮、乙醚或氯仿等溶剂。常温下较为稳定,在pH值为5~9范围内能长期稳定存在;但在强酸和强碱条件下易分解,分解后产生杀蚕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