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H-indol-3-ylmethyl)ferrocene | 93173-95-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H-indol-3-ylmethyl)ferrocene
英文别名
3-ferrocenylmethylindole
(1H-indol-3-ylmethyl)ferrocene化学式
CAS
93173-95-6
化学式
C19H17FeN
mdl
——
分子量
315.198
InChiKey
NACWLZPLFWNMLV-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H-indol-3-ylmethyl)ferrocene 、 trityl tetrafluoroborate 在 三苯基膦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Boev, V. I.,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 of the USSR, 1987, vol. 57, p. 555 - 560
    摘要:
    DOI:
  • 作为产物:
    描述:
    吲哚二茂铁甲醛indium(III) tris[bis(trifluoromethanesulfonyl)amide]二苯甲基硅烷 作用下, 以 1,4-二氧六环 为溶剂, 反应 48.0h, 以83%的产率得到(1H-indol-3-ylmethyl)ferrocene
    参考文献:
    名称:
    轻松访问炔烃的文库:铟催化下的羰基化合物和氢硅烷对吲哚的还原烷基化
    摘要:
    通过将羰基化合物作为烷基源用于铟催化的吲哚还原烷基化反应,已开发出一种可靠实用的方法,能够提供具有结构多样性的多种烷基吲哚。该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铟催化剂的负载量可以比原始的基于炔烃的系统减少更多。
    DOI:
    10.1002/adsc.201500502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Iron‐Catalyzed Ferrocenylmethanol OH Substitution by S, N, P, and C Nucleophiles
    作者:Rita Mazzoni、Mauro Salmi、Stefano Zacchini、Valerio Zanotti
    DOI:10.1002/ejic.201300239
    日期:2013.7.12
    The iron complex [Fp][OTf] Fp+ = [Fe(CO)2(Cp)]+, OTf– = SO3CF3–} is an efficient catalyst for the direct substitution of the OH group in ferrocenylmethanol [Fc–CH2OH] by thiols, aromatic amines, diphenylphosphane, and carbon nucleophiles (furan, pyrrole, and indole). This approach offers a convenient route to ferrocenes containing side chain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The advantages of the
    络合物 [Fp][OTf] Fp+ = [Fe(CO)2(Cp)]+, OTf– = SO3CF3–} 是二茂铁甲醇 [Fc–CH2OH] 中 OH 基团直接取代的有效催化剂醇、芳香胺、二苯基膦和碳亲核试剂(呋喃吡咯吲哚)。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方便的途径来获得含有不同官能团的侧链的二茂铁。该方法的优点与使用基于的催化剂有关,是一种无毒且容易获得的过渡属,并且在直接 OH 取代中会产生作为唯一的副产物。
  • Boev, V. I.; Dombrovskii, A. V.,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 of the USSR, 1984, vol. 54, p. 1660 - 1668
    作者:Boev, V. I.、Dombrovskii, A. V.
    DOI:——
    日期:——
  • Boev, V. I., Journal of general chemistry of the USSR, 1987, vol. 57, p. 629 - 630
    作者:Boev, V. I.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