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Fe(CO)3}2{(H2C=CH)4Si}] | 78897-16-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Fe(CO)3}2{(H2C=CH)4Si}]
英文别名
[{Fe(CO)3}2{(H2C=CH)4Si}];hexacarbonyl(tetravinylsilane)diiron
[{Fe(CO)3}2{(H2C=CH)4Si}]化学式
CAS
78897-16-2
化学式
C14H12Fe2O6Si
mdl
——
分子量
416.025
InChiKey
DSLAHGVJHTVQRT-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diiron nonacarbonyl四乙烯硅烷正戊烷 为溶剂, 反应 3.0h, 以81%的产率得到[{Fe(CO)3}2{(H2C=CH)4Si}]
    参考文献:
    名称:
    具有多乙烯基硅配体的定义明确的三羰基铁(0)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
    摘要:
    在本文中,新的具有π键配体的新的铁(0)羰基配合物的合成为至少两个分子式为[Fe(CO)3 L]和[{Fe(CO)3 } 2 L']的硅乙烯基基团。描述。合成完成后通过在的[Fe(CO)羰基配位体的UV光引发取代5 ]或[铁2(CO)9 ]由有机硅二烯,三烯,乙烯基官能化的硅氧烷(L),四烯(L')的前体。这些新颖的配合物的光谱研究(1 H和13 C NMR)和X射线分析表明,它们都是5个坐标,均表现出两个几何环境,即三角双锥体或四角锥体。
    DOI:
    10.1016/j.jorganchem.2013.11.00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Iron carbonyl π-complexes of vinylsilanes, vinyldisilanes and vinylsiloxanes
    作者:M.I. Rybinskaya、L.V. Rybin、A.A. Pogrebnyak、G.V. Nurtdinova、V.P. Yur'ev
    DOI:10.1016/s0022-328x(00)93453-3
    日期:1981.9
    that iron carbonyls react with vinylsilanes, CH2CHSiR3 (where R is Me, OMe, CHCH2or Cl) and vinylsiloxanes to give rise to iron tetracarbonyl π-complexes. If two or more vinyl groups are attached to the silicon atom, iron tricarbonyl compounds similar to 1,4-diene complexes are also formed. The reaction of 1,2-divinyltetramethyldisilane with Fe2(CO)9 unexpectedly leads also to mono- and bis(iron
    结果表明,羰基铁乙烯基硅烷反应,CH 2 CHSiR 3(其中R是Me,青梅,CHCH 2或Cl)和乙烯基硅氧烷以产生四羰π络合物。如果两个或多个乙烯基连接到原子上,也会形成类似于1,4-二烯配合物的三羰基铁化合物。1,2-二乙烯基四甲基乙硅烷与Fe 2(CO)9的反应出乎意料地还导致了单和双(四羰基铁)配合物。讨论了所得化合物的IR,1 H和13 C NMR以及质谱,并进行了一些化学转化。
  • Hexacarbonyl(tetravinylsilane)diron
    作者:A.S. Batsanov、Yu.T. Struchkov、G.V. Nurtdinova、A.A. Pogrebnyak、L.V. Rybin、V.P. Yur'ev、M.I. Rybinsaka
    DOI:10.1016/s0022-328x(00)81918-x
    日期:1981.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