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开姆尼茨工业大学J. F. Teichert:位点选择性铜(I)催化酰胺的氢化反应
  • 厦门大学龚磊教授:光诱导氢原子转移与铜催化相结合的区域发散不对称合成

    在现代有机合成化学领域,开发高效、高选择性的合成方法一直是研究的核心目标。区域发散性反应因其能从单一反应物集合中生成多种异构体产物而备受关注,然而,将其与自由基化学和不对称催化相结合面临诸多挑战。厦门大学龚磊课题组在该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开发了光诱导氢原子转移(HAT)与手性铜催化协同的催化体系,实现了甘氨酸衍生物与烃类原料的区域发散性和对映选择性交叉偶联。本文详细阐述了该研究的背景、实验过程、结果及意义,展示了这一成果在有机合成化学中的重要价值。

    碳氢数科
    JACS 厦门大学
    2025-01-08
  • 余金权课题组:利用内酰胺的对映选择性β-C(sp3)-H 活化合成手性饱和杂环

    手性饱和杂环化合物在生物活性天然产物、药物研发及材料科学领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其催化合成方法的开发一直是不对称催化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难题。本文详细阐述了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余金权教授课题组在该领域的开创性研究。他们通过对内酰胺的对映选择性 β-C (sp³)-H 活化,成功实现了含四元中心手性饱和杂环的高效合成。文中深入探讨了从反应条件筛选、底物拓展到合成应用及反应机理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展示了该方法在药物化学和合成化学中的巨大潜力,为手性饱和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全新的策略与方法。

    碳氢数科
    JACS 斯克里普斯研究所 余金权
    2025-01-08
  • 莱比锡大学Christoph Schneider课题组:通过α- 羰基碳极性反转实现1,4-(氮杂) 二羰基化合物合成的新突破

    1,4-(氮杂) 二羰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但因其结构特性,其对映选择性合成一直是有机化学家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详细阐述了莱比锡大学 Christoph Schneider 课题组在该领域的创新研究。他们巧妙利用硅基烯酮缩醛与亲电 1 - 氮杂烯丙基阳离子的反应,通过 α- 羰基碳极性反转策略,成功实现了 1,4-(氮杂) 二羰基化合物的高效催化合成。文中涵盖了从反应条件筛选、底物拓展到反应机理研究等多方面内容,并展示了该方法在药物分子合成中的潜在应用,为有机合成化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碳氢数科
    JACS 德国莱比锡大学
    2025-01-08
  • 南开大学叶萌春课题组发表突破性研究:镍铝协同催化实现含有手性α-季碳的γ-内酰胺的对映选择性合成

    在化学合成领域,含有手性α-季碳的γ-内酰胺因其在生物活性分子和药物中的关键作用而备受关注。目前报道的反应往往需要使用活性较高的C(O)-Cl/F作为羰基前体,而以惰性C(O)-H键为羰基前体的环化反应尚未实现,尽管其稳定性更好。原因主要是惰性C-H键的活化往往需要更苛刻的条件但却会加速不稳定羰基金属中间体的分解。

    碳氢数科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南开大学
    2024-12-27
  • 兰州大学李灿院士团队在JACS发表CO2至DMF高选择性转化新进展

    兰州大学李灿院士和李泽龙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发表的研究中,报道了一种ZnO-TiO2固溶体催化剂,该催化剂能够在连续流动反应系统中高效地利用CO2、H2和二甲胺(DMA)合成DMF,实现了高达99%的DMF选择性和优异的稳定性。

    碳氢数科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兰州大学
    2024-12-27
  • 兰州化物所徐森苗/中山大学柯卓锋团队以铱催化实现掩蔽伯醇的对映选择性α-C(sp3)–H硼酸化

    在化学合成和药物化学领域,手富含手性α的手性硼酸盐由于其广泛的合成和医药应用,在各个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兰州化物所徐森苗教授和中山大学柯卓锋教授课题组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发表的研究中,首次报道了铱催化掩蔽伯醇的对映选择性α-C(sp³)−H硼化反应。这一突破性技术不仅实现了从单一偶联试剂出发合成多种结构异构体,还为化学合成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工具。

    碳氢数科
    中山大学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24-12-26
  • 哈佛大学Richard Y. Liu团队在JACS发表创新研究:位点转移芳基交叉偶联反应

    在化学合成领域,交叉偶联反应因其在构建碳-碳键中的关键作用而备受关注。哈佛大学的Richard Y. Liu团队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发表的研究中,报道了一种创新的位点转移芳基交叉偶联反应。这一突破性技术能够从单一偶联试剂出发,高效合成多种结构异构体,为化学合成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工具。

    碳氢数科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哈佛大学
    2024-12-26
  • 南开大学周其林团队:光诱导铜催化C(sp³)–H键与羧酸的不对称氧化偶联反应

    南开大学周其林团队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发表的研究中,开发了一种光诱导铜催化C(sp³)–H键与羧酸的不对称氧化偶联反应,实现了从烯烃和炔烃出发直接合成一系列手性酯,为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途径。

    碳氢数科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南开大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
    2024-12-26
  • 宾夕法尼亚大学高雪课题组揭秘含硫Cyclopentachromone的生物合成路径

    最近,宾夕法尼亚大学高雪课题组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揭示了一类新的含C-S键的Cyclopentachromone化合物——Isochromosulfines(ISCs)的生物合成路径,并鉴定了一种关键的黄素依赖单加氧酶IscL,该酶能够催化6/6/6山酮前体通过苯环收缩形成6/6/5环戊二烯中间体2S-remisporine A。这一发现不仅为Cyclopentachromone的生物合成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基因组挖掘和生物催化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碳氢数科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宾夕法尼亚大学
    2024-12-25
  • 国内首套!太棒了!

    12月20日,北京化工研究院天津科学试验基地建设的国内首套丙烯基弹性体(PBE)中试装置顺利投用,标志着该基地一期项目全线投运。项目是中国石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将打造成世界级化工材料研发中心,为天津本地产业升级提供有效技术支撑,为我国合成材料产业链迈向高端贡献创新优势。

    中国石化报
    2024-12-24
  • 合计21万吨!聚甲醛两大项目开车、开业

    12月18日,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6万吨聚甲醛项目开车庆典仪式在聚甲醛项目成品库隆重举行。该项目总投资164748万元,环保投资6740万元,占总投资的4.09%。

    DT新材料
    2024-12-24
  • 最新!又一山东企业入局生物基BDO

    近日,山东天宜鸿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5万吨生物基丁二酸及衍生物高端制造项目1万吨/年生物基1,4-丁二醇项目公示。该项目是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生物质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丁二酸,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BDO研究院
    2024-12-24
  • 《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发布,陶氏公司位列其中

    《财富》杂志作为全球商业领域的权威声音,其颁发的奖项一直是业界衡量企业影响力和领导力的重要标准。今年陶氏公司成功入选全新《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单,此榜单主要为特别表彰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做出显著成就的企业。

    陶氏
    2024-12-24
  • 巴斯夫,中国MDI扩产!

    12月19日,重庆市发改委表示,重庆市2024年1—11月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509亿元,268个项目新开工建设,204个项目完工投产或投用。

    DT新材料
    2024-12-24
  • 新加坡南洋理工NitishGovindarajan组博士奖学金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学院新成立的电化学界面设计(DELI)实验室(PI:NitishGovindarajan博士)拟招聘全额资助的博士生一名,入学时间为2025年8月,研究方向为非水电解质环境下电催化转化的原子模拟。

    CS editor
    2024-12-24
  • 南开大学周其林、肖力军取得C(sp³)−H键与羧酸的催化不对称氧化偶联突破性进展

    文章报道了一种催化不对称氧化偶联反应,该反应能够在C(sp³)−H键和羧酸之间形成碳−氧键。这种方法适用于烯丙基和炔丙基C−H键,并且使用多种羧酸作为氧源。通过这种方法,研究者们能够直接从易得的烯烃和炔烃合成一系列手性酯,大大简化了手性酯和相关醇的合成过程。

    碳氢数科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南开大学
    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