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uI(1-(2-phenylethyl)-5-[2-(2-pyridyl)ethyl]-1,5-diazacyclooctane)](PF6) | 1130599-98-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uI(1-(2-phenylethyl)-5-[2-(2-pyridyl)ethyl]-1,5-diazacyclooctane)](PF6)
英文别名
[CuI(1-(2-phenylethyl)-5-[2-(2-pyridyl)ethyl]-1,5-diazacyclooctane)](PF6);[CuI(1-(2-phenethyl)-5-[2-(2-pyridyl)ethyl]-1,5-diazacyclooctane)](PF6);[Cu(II)(1-(2-phenethyl)-5-(2-pyridin-2-ylethyl)-1,5-diazacyclooctane))]PF6
[CuI(1-(2-phenylethyl)-5-[2-(2-pyridyl)ethyl]-1,5-diazacyclooctane)](PF6)化学式
CAS
1130599-98-2
化学式
C21H29CuN3*F6P
mdl
——
分子量
531.992
InChiKey
ZTXJXCUDRTZKAU-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CuI(1-(2-phenylethyl)-5-[2-(2-pyridyl)ethyl]-1,5-diazacyclooctane)](PF6)丙酮 为溶剂, 生成 [CuII(1-(2-phenethyl)-5-[2-(2-pyridyl)ethyl]-1,5-diazacyclooctane)(OPh)]+
    参考文献:
    名称:
    单核铜(II)-超氧化物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
    摘要:
    氧化还原的单核铜的特性(II)配合物过氧化物,(L)的Cu II -OO •,由三齿配体(L = 1-(2-苯乙基)-5- [2-(2-吡啶基)乙基]支持- 1,5- diazacyclooctane)已经被检查作为推定的活性中间体肽基α羟基化单加氧酶的(PHM的模型化合物)和多巴胺β单加氧酶(DβM)(Kunishita等人J. PM。化学会志2009年,131,2788年至2789年; 。无机化学。2012,51,9465-9480)。根据对一系列单电子还原剂的反应性,(L)Cu II -OO •的还原电位估计为0.19±0.07 V相对于在298K(比照Tahsini等SCE在丙酮Chem.-欧洲药典J. 2012,18,1084至1093年)。在TEMPO-H(2,2,6,6-四甲基哌啶-N-氢氧化物)的反应中,进行了简单的HAT(氢原子转移)反应,得到了相应的氢过氧化物配合物LCu
    DOI:
    10.1021/ic401261z
  • 作为产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模拟 PHM 和 DβM 活性中心的结构和反应性的单核铜 (II)-超氧配合物
    摘要:
    通过 O(2) 与三齿支撑的铜 (I) 起始材料 1(X) 反应获得具有三重 (S = 1) 基态的单核铜 (II)-超氧配合物 2(X)-OO(*)配体 L(X) [1-(2-pX-苯乙基)-5-(2-吡啶-2-基乙基)-1,5-二氮杂环辛烷;X = CH(3), H, NO(2)] 在各种溶剂中。超氧配合物 2(X)-OO(*) 模拟结构 [具有末端 (eta(1))-结合 O(2)(*-) 的四面体几何结构] 和肽基甘氨酸 α 的脂肪族 CH 键活化化学-羟基化单加氧酶和多巴胺β-单加氧酶。
    DOI:
    10.1021/ja809464e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Geometric Control of Nuclearity in Copper(I)/Dioxygen Chemistry
    作者:Tsukasa Abe、Yuma Morimoto、Tetsuro Tano、Kaoru Mieda、Hideki Sugimoto、Nobutaka Fujieda、Takashi Ogura、Shinobu Itoh
    DOI:10.1021/ic501461n
    日期:2014.8.18
    preferentially provided a mononuclear copper(II) end-on superoxide complex S as reported previously [Itoh, S., et al. J. Am. Chem. Soc.2009, 131, 2788–2789], whereas a copper(I) complex of L7 gave a bis(μ-oxido)dicopper(III) complex O at a low temperature (−85 °C) in acetone. On the other hand, no such active-oxygen complex was detected in the oxygenation reaction of the copper(I) complex of L6 under the same
    (I)配合物由一系列带有刚性环状二胺骨架的N 3-三齿配体支撑,例如1,5-二氮杂环辛烷(L8,八元环),1,4-二氮杂环庚烷(L7,七元环)合成具有共同的2-(2-吡啶基)乙基侧臂的1,4-二氮杂环己烷(L6,六元环),并比较它们对O 2的反应性。如先前所报道的,L8的(I)络合物优先提供单核(II)端基超氧化物络合物S [Itoh,S。,等。J.上午 化学 Soc。2009年,131,2788年至2789年],而(I)配合物的L7在低温(-85°C)的丙酮中制得双(μ-氧化)二(III)络合物O。另一方面,在相同条件下,L6的(I)络合物的氧化反应中未检测到这样的活性氧络合物。此外,O- 2-reactivity(I)络合物由三齿配体(的无环版本支持LA,PyCH 2 CH 2 N(CH 3)CH 2 CH 2 CH 2 N(CH 3)2 ; PY = 2-吡啶基)检查,以获得(μ-η的混合物2: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