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onanoylzirconocene chloride | 217650-09-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onanoylzirconocene chloride
英文别名
——
nonanoylzirconocene chloride化学式
CAS
217650-09-4
化学式
C19H27ClOZr
mdl
——
分子量
398.1
InChiKey
USGUXJVHDJRKDN-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苯酰基异喹啉nonanoylzirconocene chloride六氟异丙醇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26%的产率得到1-(1-benzoylisoquinolin-2(1H)-yl)nonan-1-one
    参考文献:
    名称:
    氮杂芳烃与酰基锆茂金属配合物和1,1,1,3,3,3-六氟-2-丙醇的形式N-酰化反应
    摘要:
    在1,1,1,3,3,3-六氟-2-丙醇(1,1,1,3,3,3,3-六氟异丙醇,HFIP)存在下,异喹啉与酰基锆茂金属反应生成N-酰基在C-1位置结合质子的加合物。本方法可以应用于喹啉的反应。这些反应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方法,用于氮杂芳烃与N酰化剂和还原剂的Reissert型还原反应。
    DOI:
    10.1002/adsc.201401108
  • 作为产物:
    描述:
    Schwartz's reagent 、 辛烯一氧化碳二氯甲烷 为溶剂, 20.0 ℃ 、101.33 kPa 条件下, 反应 2.5h, 生成 nonanoylzirconocene chloride
    参考文献:
    名称:
    酰基锆茂氯化物配合物的 Reissert 型酰化
    摘要:
    在 ClCO2Et 存在下,在 MeNO2 中使用 CuI 有效地催化异喹啉衍生物与酰基二茂氯化物的 Reissert 型酰化。在喹啉与酰基二茂金属氯化物的反应中,催化剂和溶剂的选择对于加合物的区域选择性形成至关重要。MeNO2 中的阳离子 RhI 催化反应优先提供 1,2 加合物。另一方面,在 CH2Cl2 中 CuI 催化的反应优先提供 1,4 加合物。
    DOI:
    10.1002/ejoc.20130126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hree-Component Synthesis of Indolizines from Azaaromatic-Acetylenedicarboxylate Zwitterions with Acylzirconocene Chloride Complexes
    作者:Akio Saito、Naoki Yamashita、Kohei Sudo、Yuji Hanzawa
    DOI:10.3987/com-14-s(k)22
    日期:——
    Acylzirconocene chloride complexes worked well as a reaction partner of azaaromatic-acetylenedicarboxylate zwitterions derived from isoquinolines or pyridines with diethyl acetylenedicarboxylate to afford the corresponding indolizine derivatives.
  • Acylzirconocene Chloride as an “Unmasked” Acyl Anion: Enantioselective 1,2-Addition toα,β-Unsaturated Ketone Derivatives
    作者:Yuji Hanzawa、Nobuhito Tabuchi、Kosuke Saito、Satoshi Noguchi、Takeo Taguchi
    DOI:10.1002/(sici)1521-3773(19990816)38:16<2395::aid-anie2395>3.0.co;2-w
    日期:1999.8.1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