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有机,已成艺术——蒙娜丽莎的微笑!抽象化学文章分享:蒙娜丽莎胺D的全合成

  • 有机化学
  • 蒙娜丽莎胺D
  • 分子合成
  • 抽象
SDSZ焓变社 09/30

(本篇纯属虚构 切勿当真)

此前,一篇由G.Schlonk课题组发表在The Journal of Immaterial Science的名为The Total Synthesis of Monoalizeamine D的文章引发了热议。作者用14步看似高级实则毫无逻辑的反应,以2.3×10-11%之低的总产率,完成了这一“超自然产物”的全合成,让读者不禁赞叹课题组良好的精神状态。对此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将军曾表示:“有机至此已成艺术”......

然而,其癫疯程度远不止此。为方便大家更好地欣赏这篇奇文的细节,下面将对其全文进行翻译和解读

“我不敢苟同他的观点,我个人认为这个意大利面就应该拌42号混凝土,因为这个螺丝钉的长度很容易会直接影响到挖掘机的扭矩,你知道吧,你往里砸的时候,一瞬间,就会产生大量的高能蛋白,俗称UFO,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甚至对整个太平洋以及充电器,都会造成一定的核污染,你知道吧啊,再者说根据勾股定理,你可以很容易的推断出人工饲养的东条鹰鸡,它是可以捕获野生的三角函数的,所以说这个,你不管秦始皇的切面是否具有放射性,特朗普的n次方是否含有沉淀物,都不影响,这个沃尔玛跟维尔康在南极汇合,啊?” ————意大利面拌42号混凝土

蒙娜丽莎胺D的全合成

DOIOU:10.1503.1517

[摘要] 本文报道了通过14步反应首次全合成了超自然产物蒙娜丽莎胺D。我们的合成方法强烈依赖于光催化和自由基中间体。通过制备E和Z异构体,我们最终解决了C15-C16双键顺反(蒙娜丽莎究竟是不是在笑)的问题。

[介绍] 几十年来,蒙娜丽莎胺D的结构一直吸引着化学家。1975年,R.B.Woodward从海绵Gioconda vinciades中分离得到它,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推断出了它的结构。

这个分子具有一个突出的不饱和框架,内部漩涡般的空间暗藏在了微妙的炔烃曲线之中。精致的6-4-5和8-8环系镶嵌在华丽的萘酚核心下,侧边还有一个呋喃环。分子中最异常的是那标志性的过氧链,它会用蛊惑的目光盯着你,跟随你到房间的每个角落......高能的诱惑、挑逗、讽刺和忧郁面前,即使是最一丝不苟的无机化学家也无法做到不为所动。

就连威廉·华兹华斯(风评被害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都被其魅力所打动,提笔写下了他“此生最好的诗句”以表敬意:

"As I browsed a journal's page

A pair of circles caught my gaze

The brightest eyes I'd ever seen

In the face of Monoalizeamine"

“当我翻阅期刊的页面

一对圆圈吸引了我的双眼

那是我未曾见过的明眸

在蒙娜丽莎的面庞显露”

著名艺术家Sasha Sundstrom用BODIPY颜料在5-speed Waterman滤纸(不忘打小广告)上创作的分子肖像画《Lisa MSc》将蒙娜丽莎胺的面貌永世化。而Frank Furious则声称蒙娜丽莎胺更像《钢之炼金术师(日本漫改动画)》中的“身披铠甲的男主阿尔马斯·艾尔利克”(??????)。

Gioconda vinciades是威尼斯泻湖特有的,它大量生长在那里被淹没的废墟、码头和贡多拉的底部。G. Vinciades 产生蒙娜丽莎胺的目的尚不清楚,但海绵的提取物自古就用作鱼的引诱剂。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 中记录道:“即使是一小块G. Vinciades, 当放在水中时也会吸引大量的鱼类向它游来。这些鱼类对它着迷,因此很容易被捕获。”

蒙娜丽莎胺对人类有精神活性。一些测试对象表示,服用这些药物后他们感到兴奋,而另一些人则感到轻微的催泪作用。然而,超过40%的测试对象除了在诊所排队时的轻微刺激外,“根本没有任何影响”。

但由于过度稀缺,对蒙娜丽莎胺活性的更详细的研究受阻,因为这些化合物仅以微量存在于G. Vinciades 提取物中。这便是此前尝试全合成的动机。

[全合成] 1952年,Pollock组试图在他们Di Poles的工作中抓住1的本质。这项比蒙娜丽莎胺结构被鉴定出来还早23年的研究起初是雄心勃勃的,但最终只是在玻璃皿上“溅了一滩恶心的棕色焦油”......

结构鉴定不久后的1978年,La Sorbonne的DuChamp小组试图通过中间体3进行一系列开环反应得到蒙娜丽莎胺。但是立方氧烷被证明太大无法控制开环,合成再次失败......

我们设想了一种线性合成,首先建立在一个质朴和极简的画布之上,此后将复杂性和细节分层引入分子结构之中。成功合成蒙娜丽莎胺必然是逆天的,因此我们预期频繁使用单电子转移和光催化。在设计合成时,我们从以善于利用光化学而闻名的化学家那里得到了灵感。比如Micky Caravaggio, Pawlski Cezanne和Pete Ruben(猜测是课题组的学生,后面这几位都有了自己的人名反应

)。

我们的合成从内酰胺4开始,利用Cassat-Goya脱氢反应将三键和双键“摆布在环周围的随机位置”。通过产物通过预备规模气相色谱法分离。这个反应完成后就是时候画剩下的“那只该死的猫头鹰”了。

这个过程开始于Caravaggio不对称自由基烷基化,安装了1侧面的特征部件。使用Ruben反应与两性离子8结合勾勒出脸部,紧接着使用Cluckwald-Birchtwig偶联反应组装呋喃环。Hironimus的BoschPhos配体在这步反应中十分关键。钴催化的Murakami-Hokusai[2+2]环加成产生了第二个环丁烷,Fenton氧化(全文为数不多真实存在的反应...)则为蒙娜丽莎胺安装了眼睛。

现在,1的轮廓已经成型,需要填充细节。很遗憾的是,这需要使用Rembrandt自由基****反应,其效果和听起来一模一样......作为无方向性C-H活化的典型例子,预备型GC不足以纯化反应产物,我们不得不求助于预备质谱法。

用Matisse亚甲基化反应对左手进行连接,用Munch酯勾勒出蒙娜丽莎胺的下颚轮廓。用相对温和的条件进行第二次脱氢,安装剩余的三键和双键,最后一次Cezanne氧化产生倒数第二个中间体20。

得到20,我们开始研究C15-C16烯烃的神秘性质。即使是强大的Woodward也无法从他掌握的紫外可见数据中明确的判断出E或Z构型,之后的光谱学研究也一直没有定论,因为关键的1H NMR信号被“那个可怕的分子中其他该死的烯烃”所掩盖......

我们合成的最后一步是使用丙烯进行烯烃复分解,以获得上述烯烃。经过优化,我们发现通过仔细筛选选择性催化剂,我们能够在E和Z异构体之间获得可接受的选择性。Schreck型配合物给出15E-1作为主产物,而Darthoveyda-Grubbs催化剂(波士顿学院Hoveyda课题组关于烯烃复分解E/Z选择性的工作很漂亮,但“达斯维达”显然是搞笑的...)则给出15Z-1作为主产物。

这两种产物在1H NMR谱的剖面上看起来像瑞士阿尔卑斯山,但与化学AI“Chat-Csp3”的去积分能让我们将E异构体和蒙娜丽莎胺D的真实样品进行匹配。

[结论] 我们首次成功完成了蒙娜丽莎胺D的全合成,收率为2.3×10-11%,共14步。我们还确定了天然存在的蒙娜丽莎胺D是15E异构体,这解决了长期以来关于蒙娜丽莎胺D微笑之谜的争议。我们小组未来的工作将集中在其他蒙娜丽莎胺的全合成上。蒙娜丽莎胺A(又名“戴着环戊烷的女孩”)的研究工作目前正在我们的实验室进行。

[参考文献]

以上就是奇文的全部内容了 文章一经发出无数化学爱好者都坐不住了,好在各路大佬很快给出了澄清。

然而读者不免对作者Günther Schlunck的身份浮想联翩,其本人在文末留下了Onlyfans的虚假联系方式......无疑是对全文诈骗主旨的贯彻和升华。网上对作者的资料也较少,但可以找到去年他对“回声催化”的研究,证明了“阿黛尔的Skyfall对常温固氮最有效”

http://www.onlyfans.com.wf/schlonkitup

Echocatalysis: Playing Mozart to Chemical Reactions - Journal of Astrological Big Data Ecology (jabde.com)

【免责声明】发布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业内人士投稿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公开资源,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所有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使用。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