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偶然刷到这样一条微博👇
很多人或许也有这样的疑惑,叶酸片不是孕妇吃的吗?贫血也可以吃吗?其实啊,叶酸并不是孕妇的专利,只要是叶酸缺乏的人群都应该补充叶酸。
叶酸是一种人体细胞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化学名叫喋酰谷氨酸。因其在绿叶中含量十分丰富,所以俗称叶酸。
叶酸,也叫维生素 B9,作为一种水溶性 B 族维生素,在人体的生理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参与 DNA 合成、修复以及细胞分裂等关键环节,对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各项功能运转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中国,约90%的人都缺乏叶酸,食物里叶酸的吸收率有限。当叶酸摄入不足时,就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
从化学角度看,叶酸的稳定性较差。酸性环境易引发其分解,而光照和高温则容易促使氧化反应,甚至室温下亦易受氧化作用影响。尽管食物中含有丰富的叶酸,但仍然时常出现叶酸缺乏现象。
叶酸参与氨基酸和核酸的代谢,对细胞增殖、组织分化以及机体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蛋氨酸脱甲基形成半胱氨酸的过程中,叶酸是关键的辅酶,同时在细胞DNA合成过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根据《中国临床合理补充叶酸多学科专家共识》等权威专家编写的综合研究报告,表述叶酸缺乏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与多种疾病存在直接关联,包括神经管畸形、巨幼细胞贫血、唇腭裂、抑郁症、以及肿瘤等。超过50%的新生儿神经管缺陷(NTDs)与妊娠初期叶酸不足有关。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强制性主食叶酸强化政策,成功降低了NTDs的发生率。2009年,中国也将增补叶酸以预防NTDs列为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每年投入1亿元资金,向全国农村新婚或计划怀孕的妇女提供叶酸片,部分地区还为城镇户籍妇女提供免费叶酸片。虽然人体肠道菌群有能力合成叶酸,但一般情况下不易出现叶酸缺乏。然而,在需求量增加(如怀孕期间)、吸收障碍、代谢异常或长期使用抑菌药物等情况下,就可能导致叶酸缺乏。
叶酸缺乏最常见的危害之一便是引发巨幼细胞贫血。在正常的造血过程中,叶酸参与了 DNA 的合成。当叶酸不足时,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无法正常合成 DNA,导致细胞分裂受阻,红细胞的发育停滞在较为幼稚的阶段,生成的红细胞体积增大但数量减少,从而引发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常表现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长期的贫血状态还会对心脏等重要器官造成负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叶酸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维持至关重要。在胎儿时期,叶酸缺乏会严重影响神经管的正常闭合和发育,大大增加胎儿神经管畸形的风险,如常见的脊柱裂、无脑儿等。这些神经管畸形不仅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还会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对于成年人而言,长期叶酸缺乏同样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抑郁等精神症状。研究表明,叶酸缺乏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如血清素、多巴胺等,这些神经递质与情绪调节、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缺乏叶酸时,它们的水平失衡,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叶酸在体内参与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过程。当叶酸缺乏时,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受阻,导致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它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从而显著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叶酸缺乏会影响免疫细胞的生成和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还会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孕妇自身患巨幼细胞贫血的风险,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发育迟缓、低体重儿、早产、胎盘早剥等不良妊娠结局。
基于《中国临床合理补充叶酸多学科专家共识》等权威专家编写的综合研究,建议一般人群每日叶酸补充剂量在0.4-1.0毫克之间,安全有效。高危人群、特殊人群和以预防治疗为目标的叶酸补充需遵循医生建议。均衡膳食是最重要的叶酸补充方式。丰富叶酸的食物包括藜麦、干大豆或杂豆、腐竹、菠菜、茴香、苋菜、动物肝脏、瘦肉、鸭蛋等。另外,研究特别提到长期高剂量(>1毫克/天)叶酸补充(包括叶酸强化食物)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如增加某些癌症风险(如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掩盖维生素B12缺乏的早期表现、加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与其他药物相互干扰、影响锌吸收、降低叶酸吸收率,以及降低免疫力等。
【免责声明】发布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业内人士投稿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公开资源,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所有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使用。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