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今年“315”晚会又曝光了哪些“化学刺客”?

  • 生活中的化学
  • 3.15
深耕堂 03/22

2025年央视“3·15”晚会再次揭露了多个行业乱象,其中不乏与化学密切相关的“隐形杀手”。这些“化学刺客”通过违规添加、虚假标注或工艺缺失,悄然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我们将从化学视角解析这些事件背后的风险,助您科学避坑!

1、 "保水虾仁”磷酸盐超标增重背后的健康隐患

部分水产企业为增重牟利,在加工虾仁时超量使用复合磷酸盐保水剂。国家标准规定冷冻虾仁中磷酸盐最大添加量为5g/1000g(千分之五),但涉事企业添加量达30g/1000g(百分之三),浸泡时间长达十余小时,保水率高达20%,导致虾仁解冻后仅剩30%净重,且磷酸盐残留严重超标。

泡药后的虾仁被迅速送入包冰环节,工人称“包冰衣最高可至70%”,即1斤虾仁解冻后仅剩3两。这种操作进一步增加重量,但包装标签仅标注“虾仁”和“水”,未提及保水剂成分。长期过量摄入磷酸盐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疾病、钙磷比失衡及心血管问题。检测数据显示,涉事企业产品磷酸含量超标51.4%至145%。

化学视角

保水剂,主要原料是三聚磷酸钠以及其他磷酸盐。三聚磷酸钠,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Na5P3O10,是一种无定形水溶性线状聚磷酸盐,常用于食品中,作为水分保持剂、膨松剂、酸度调节剂、稳定剂、凝固剂、抗结剂等使用。保水剂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应用于冷冻水产品的保鲜之外,还常应用于罐头、果冻、熟食产品等等。

避坑建议

首先,仔细查看产品的配料表至关重要。当发现配料表中含有 “复合磷酸盐”“三聚磷酸钠”,且这两种成分在配料表中的排名较为靠前时,就得提高警惕了。“复合磷酸盐”“三聚磷酸钠” 这类物质,通常被用于肉类、海鲜类产品的加工过程中,目的在于提升产品的保水性,使其看上去更加鲜嫩多汁。然而,若过量摄入这类添加剂,可能会对人体的钙吸收造成不良影响,长期积累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此外,冰衣厚度也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正常情况下,冷冻冰鲜产品的冰衣是为了防止产品在冷冻过程中出现风干、氧化等现象。但如果冰衣过厚,超过产品总重量的 20%,那就很可能存在增重的嫌疑了。商家通过加厚冰衣,在不增加产品实际重量的情况下,却增加了售卖时的整体重量,消费者无形中就为这部分过多的冰衣支付了额外的费用。所以,在挑选冷冻冰鲜产品时,一定要多留意冰衣的厚度,尽量避免购买冰衣过厚的产品。​

2、 母婴残次品翻新回收料中的化学残留风险

部分企业将母婴用品的残次品、废料(含纸尿裤、卫生巾)粉碎后,重新制成原材料(如木浆、吸水树脂),从纸尿裤和卫生巾生产厂家购买原本应销毁的残次品、下脚料等生产垃圾,这些回收料携带细菌和残留化学添加剂,从中挑出形状完整且没有明显污渍和破损的“二等品”,在桌上经过简单敲打恢复蓬松后,或使用荧光增白剂掩盖黄渍,将这些翻新品重新在市场上倒卖,每吨售价高达七八千元。而挑剩无法再利用的部分也不会浪费,被投入机器打碎分离成原材料,再次卖给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企业。

化学视角

荧光增白剂(如联苯乙烯类化合物)是一类通过吸收紫外光并释放蓝色荧光的光学增白剂,其分子结构中的联苯基团与乙烯共轭体系可高效转化不可见紫外光为可见蓝光,与物品基材的黄色调互补,从而显著提升白度与亮度。按照国家标准《GB 15193.3-2003急性毒性试验》规范性附录D“急性毒性剂量分级表”判定,二苯乙烯基联苯类荧光增白剂(CBS)为无毒,与日常食用的食盐的急性毒性属于同等级别。这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纸张、塑料及洗涤剂中,虽在合规使用下安全性较高,但过量接触可能引发皮肤敏感或环境残留问题。

避坑建议

当前母婴产品市场鱼龙混杂,各类产品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家长们练就一双 “火眼金睛”。​首先,务必选择正规品牌的母婴产品。坚决避免购买那些无明确生产信息的产品,同时,对于价格异常低廉的母婴产品也要保持警惕。俗话说 “一分钱一分货”,母婴产品的生产涉及到严格的质量把控与安全标准,过低的价格往往意味着在原材料、生产工艺等环节偷工减料。

优先挑选具备国家认证资质的品牌,这是产品质量达标的基础保障。国家认证过程会对产品的各项指标进行严格检测,只有符合标准的产品才能获得认证。像有专业制造经验的品牌,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与经验,能够更好地把控产品质量。在购买时,一定要仔细核查产品包装上的生产厂名、地址、执行标准及认证编号等完整信息。

只有全面关注这些信息,才能最大程度地选购到安全可靠的母婴产品。

3、 一次性产品生产乱象灭菌环节缺失不符合卫生标准

一次性内裤凭借方便、卫生,成为市场热销的产品。但记者却曝光多家服饰加工企业生产的一次性内裤不光材质严重货不对板,甚至不杀菌。多家生产厂家车间随意散漫生产的现象不在少数,生产好的一次性内裤被随意堆放。为了控制成本,部分产品不按照规定使用环氧乙烷(EO)进行杀菌消毒,但也为客户提供了虚假的“合格证明”。

化学视角

环氧乙烷,又称为氧化乙烯、噁烷,英文简称为EO,是一种具有毒性、易燃、易爆的有机化学品,分子式为C2H4O,它是最简单的环氧化物之一。环氧乙烷能够抑制多种微生物酶的活性,包括磷酸致活酶、肽酶、胆碱化酶和胆碱脂酶。此外,它还能与DNA和RNA发生烷基化反应,从而有效地灭活微生物。EO灭菌拥有诸多优点,包括适用于不耐高温和不耐湿物品的灭菌、出色的灭菌效果、强大的穿透性、对物品损害小、便于储存和运输、以及有效的化学和生物监测手段。

避坑建议

在挑选需灭菌处理的产品时,一定要牢牢留意包装上的关键信息,避免入坑。首先,务必认准带有 “EO 灭菌” 或者 “环氧乙烷灭菌” 清晰标识的产品。合规的生产厂家,会将具体灭菌方式醒目地标注在产品包装显眼之处,这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也是产品质量规范的体现。

同时,正规产品还会明确标注灭菌批号以及灭菌有效期。灭菌批号就像产品的 “灭菌身份证”,凭借它可以追溯产品是在哪一批次完成灭菌工序的,一旦后续出现问题,方便精准定位和处理。而灭菌有效期通常在 2 至 3 年,这是产品维持无菌状态的时间范围,超过这个期限,即便产品包装完好,也可能因各种潜在因素,导致无菌环境被破坏。所以,购买时仔细查看这两项关键信息,才能确保所选产品真正安全可靠。

化学试剂本是现代工业的“助手”,但滥用却让其沦为健康“刺客”。消费者需提升科学认知,识破虚假宣传的迷雾。让我们共同筑牢化学安全防线,守护消费健康!

【免责声明】发布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业内人士投稿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公开资源,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所有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使用。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