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今年开年,电影市场热闹非凡,而其中最火爆的影片,想必大家都了然于心,那便是《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动画电影宛如一颗闪耀的新星,横空出世,在电影界掀起了惊涛骇浪。它以精彩绝伦的剧情、精美绝伦的画面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成功实现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从国内到国外,观众们纷纷为之着迷,影院里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哪吒》的成功堪称惊艳,它一路过关斩将,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票房成绩,在全球票房榜上勇夺中国影史最高宝座。这一成绩更是超越了好莱坞大片《侏罗纪世界》以及备受期待的《头脑特工队 2》,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无限潜力。不仅如此,《哪吒》还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 8 的中国电影,更是霸气登顶动画票房榜榜首,作为一部亚洲电影,它打破了欧美动画长期占据的统治地位,让世界为中国动画的崛起而惊叹,真真切切地实现了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热血逆袭。
在《哪吒》的故事设定里,混元珠一分为二,灵珠幻化为敖丙,魔丸幻化为哪吒,二者虽同源,命运与人物性格却截然不同。这一独特设定,对于化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它就如同手性分子。手性分子,是指分子间镜像不能互相重合,具有特定构型或构象的分子。它们的结构呈镜像对称,外观上看似毫无二致,你仿佛就是我,我仿佛就是你,可实际上生物活性却有着天壤之别。《哪吒》中哪吒与敖丙的设定,恰似这手性分子,看似相同的起点,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与深度,也让我们从不同学科的奇妙关联中,感受到了别样的趣味与思考。
就像药物沙利度胺,一种对映体有着镇静效果,是安抚情绪的良药,而另一种对映体在怀孕期间服用,却会导致令人痛心的先天性残疾,上演了一场悲剧。
沙利度胺是在1954年由西德格兰泰药厂的穆克特(Heinrich Mückter)博士领导的一个小型研究部门发现的。沙利度胺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其效用机制涵盖了免疫调节、抗炎效应及抗血管新生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它能够作用于白细胞、内皮细胞以及角质形成细胞,通过调节这些细胞的功能,进一步影响黏附分子的浓度水平,从而调控炎症组织中白细胞的渗出过程,并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此外,沙利度胺还通过复杂的机制调节单核细胞因子,并协调 T 淋巴细胞活化的共刺激效应的正负两方面,以实现其免疫调节功能[1,2]。
在抗炎方面,沙利度胺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 及 IL-6 等关键炎症介质的释放,进而减轻炎症反应。同时,它还能够抑制和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具有促进血管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从而展现出显著的抗血管新生效果。
沙利度胺不但有镇静催眠作用,还能显著抑制孕妇的妊娠呕吐反应。动物实验中并没有发现沙利度胺有明显的副作用,格兰泰公司便于1957年10月1日将沙利度胺以商品名“反应停”正式推向了市场,夸大宣传其作用,一时间风靡欧洲、非洲、拉丁美洲、澳大利亚和亚洲(主要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药品生产厂家宣称沙利度胺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应药物”,成为“孕妇的理想之选”。
然而,在 1960 年,令人痛心的情况出现了。使用该药物的孕妇,其新生儿畸形比率异常升高,这些孩子没有臂与腿,或是手和脚连在身体,肢体如同海豹一般,被称作 “海豹畸形儿”。这场悲剧的背后,是药物巨大利益驱使下,制药公司和代理商对药品临床应用的极不负责任,研究不够全面深入,最终酿成大祸。
后来才发现化学反应合成的沙利度胺实际上是由两种各占50%的空间结构呈镜面对称的化合物组成,被称为手性化合物。被格兰泰公司推向市场的沙利度胺是外消旋化合物,其中的右手构型化合物(R-构型)具有抑制妊娠反应和镇静作用,而左手化合物(S-构型)则有致畸性。
在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中,不完全统计包含 1018 种不同结构的药物,其中具有手性中心的药物多达 440 种,占总数的 43.22%。并且,随着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预计未来手性药物在新合成药物中的占比将上升到 80% 以上。如此高的占比,凸显出对于药物手性检测的至关重要性。只有精确检测,才能有效避免类似于沙利度胺这样的悲剧事件再次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推动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
1.章伟光, 张仕林, 郭栋, 赵檑, 于腊佳, 章慧, 何裕建. 关注手性药物:从“反应停事件”说起. 大学化学[J], 2019, 34(9): 1-12 doi:10.3866/PKU.DXHX201904021
2.猫眼全球影史票房榜
【免责声明】发布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业内人士投稿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公开资源,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立场。所有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使用。转载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