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tricarbonyl(diphenylphosphinobenzoic acid)(1,10-phenanthroline)rhenium(I) hexafluorophosphate | 862075-55-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tricarbonyl(diphenylphosphinobenzoic acid)(1,10-phenanthroline)rhenium(I) hexafluorophosphate
英文别名
[Re(phen)(CO)3((C6H5)2P(C6H4COOH)][PF6]
tricarbonyl(diphenylphosphinobenzoic acid)(1,10-phenanthroline)rhenium(I) hexafluorophosphate化学式
CAS
862075-55-6
化学式
C34H23N2O5PRe*F6P
mdl
——
分子量
901.712
InChiKey
BSRIESGGTXIMJZ-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tricarbonyl(diphenylphosphinobenzoic acid)(1,10-phenanthroline)rhenium(I) hexafluorophosphateL-苯丙氨酸叔丁酯盐酸盐 在 WSC*HCl 、 1-hydroxybenzotriazole 、 N-methylmorpholine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以74%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使用铼多吡啶配合物的 MLCT 激发态直接氧化酪氨酸
    摘要:
    铼 (I) 多吡啶配合物已被设计用于酪氨酰自由基的分子内光生。酪氨酸 (Y) 和苯丙氨酸 (F) 分别通过与联吡啶 (bpy) 配体的酰胺键连接到常规 Re(I)(bpy)(CO)(3)CN 骨架上。Re(bpy-Y)(CO)(3)CN 和 Re(bpy-F)(CO)(3)CN 的时间分辨发射猝灭和瞬态吸收光谱的比较表明 Y 仅在 pH 12 去质子化时被氧化. 为了重新引导电子传输,使其与分子内 Y 氧化更相容,聚吡啶基 Re(I) 配合物已被制备,其酰胺键官能团位于膦侧基配体上。[Re(phen)(PP-Bn)(CO)(2)](PF(6)) (PP = 双(二苯基膦) 乙烯) 复合物已被合成和晶体学表征。该复合物的电化学和磷光测量表明酪氨酸氧化具有适度的激发态电位,类似于 (bpy)Re(I)(CO)(3)CN 框架。通过将单齿膦引入 Re(I)(NN)(CO)(3)(+) 框架(NN
    DOI:
    10.1021/ja0510360
  • 作为产物:
    描述:
    tricarbonyl(acetonitrile)(1,10-phenanthroline)rhenium(I) hexafluorophosphate4-二苯基膦苯甲酸丙酮 为溶剂, 以90%的产率得到tricarbonyl(diphenylphosphinobenzoic acid)(1,10-phenanthroline)rhenium(I) hexafluorophosphate
    参考文献:
    名称:
    使用铼多吡啶配合物的 MLCT 激发态直接氧化酪氨酸
    摘要:
    铼 (I) 多吡啶配合物已被设计用于酪氨酰自由基的分子内光生。酪氨酸 (Y) 和苯丙氨酸 (F) 分别通过与联吡啶 (bpy) 配体的酰胺键连接到常规 Re(I)(bpy)(CO)(3)CN 骨架上。Re(bpy-Y)(CO)(3)CN 和 Re(bpy-F)(CO)(3)CN 的时间分辨发射猝灭和瞬态吸收光谱的比较表明 Y 仅在 pH 12 去质子化时被氧化. 为了重新引导电子传输,使其与分子内 Y 氧化更相容,聚吡啶基 Re(I) 配合物已被制备,其酰胺键官能团位于膦侧基配体上。[Re(phen)(PP-Bn)(CO)(2)](PF(6)) (PP = 双(二苯基膦) 乙烯) 复合物已被合成和晶体学表征。该复合物的电化学和磷光测量表明酪氨酸氧化具有适度的激发态电位,类似于 (bpy)Re(I)(CO)(3)CN 框架。通过将单齿膦引入 Re(I)(NN)(CO)(3)(+) 框架(NN
    DOI:
    10.1021/ja0510360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