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η6-(3-ferrocenyl)-indene]-Cr(CO)3 | 865763-87-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η6-(3-ferrocenyl)-indene]-Cr(CO)3
英文别名
——
[η6-(3-ferrocenyl)-indene]-Cr(CO)3化学式
CAS
865763-87-7
化学式
C22H16CrFeO3
mdl
——
分子量
436.21
InChiKey
HIIAEIISRYZKNM-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η6-(3-ferrocenyl)-indene]-Cr(CO)3二氯甲烷 为溶剂, 生成 [η6-(3-ferrocenyl)-indene]-Cr(CO)3(1+)
    参考文献:
    名称:
    甲基化的Cp-茚配体的铁-铬混合价离子中的可调电子偶联
    摘要:
    一系列的异η的6 - [(二茂铁基)茚] -Cr(CO)3制备并研究了二茂铁基,1-(二茂铁基)茚和2-(二茂铁基)茚以及茚甲基化程度(四甲基和六甲基-)不同的配合物,目的是稳定单-化学和电化学氧化产生的阳离子,同时调整混合价阳离子中的金属-金属电子耦合。阳离子中电子离域的大小和自旋密度已通过光学技术(紫外可见,近红外,中红外)和EPR光谱法进行了监测。在Marcus-Hush理论的框架内以及在DFT和TD-DFT方法的量子化学水平上对结果进行了合理化,证明了金属与金属之间的电子耦合发生的程度取决于茚甲基化的程度。
    DOI:
    10.1016/j.jorganchem.2008.09.024
  • 作为产物:
    描述:
    (1-indenyl)ferrocene六羰基铬 在 CH3CN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乙腈 为溶剂, 以54%的产率得到[η6-(3-ferrocenyl)-indene]-Cr(CO)3
    参考文献:
    名称:
    Designing Molecules for Metal−Metal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Synthesis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Couple of Heterobimetallic Isomers [η6-(2-Ferrocenyl)indene]-Cr(CO)3 and [η6-(3-Ferrocenyl)indene]-Cr(CO)3
    摘要:
    The heterobinuclear isomers [eta(6)-(2-ferrocenybindene]-Cr(CO)(3) (1) and [eta(6)-(3-/errocenyl)indene]-Cr(CO)(3) (2) have been prepared and the crystal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Fe(C5H5) and Cr(CO)(3) groups in the two molecules are disposed in different conforma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Cp-indene bridging ligand, cisoid in 1 and transoid in 2. Preliminary electrochemical (CV) and spectroscopic (IR and near-IR) results obtained for the corresponding monooxidized 1(+) and 2(+) demonstrate the existence of stronger electronic coupling in 1(+) than in 2(+).
    DOI:
    10.1021/om050307c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