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1204730-60-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1204730-60-8
化学式
C24H26Cl2IrN
mdl
——
分子量
591.603
InChiKey
AEOPLGBGSYATLK-UHFFFAOYSA-L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氘代丙酮 为溶剂, 生成 bis[dichloro(pentamethylcyclopentadienyl)iridium(III)]
    参考文献:
    名称:
    The mechanism of N-vinylindole formation via tandem imine formation and cycloisomerisation of o-ethynylanilines
    摘要:
    先前已发现 2-(2-苯基乙炔基)苯胺与丙酮在 [IrCp*Cl2]2 存在下的反应会产生乙烯基吲哚衍生物,而不是预期在加氢胺化反应后形成的吲哚。实验数据,包括标记研究、反应中间体的分离和固态结构测定以及DFT计算,被用来开发乙烯基吲哚的形成机制。在所提出的机理中,丙酮在反应路径的几个步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双核Ir配合物的裂解和催化剂反应形式的形成,并通过配位阻止预期加氢胺化产物的形成到 Ir 催化剂。配位丙酮与苯胺反应形成亚胺衍生物,在丙酮促进的质子转移后产生最终产物。所提出的机制与实验数据非常吻合。
    DOI:
    10.1039/b915269e
  • 作为产物:
    描述:
    bis[dichloro(pentamethylcyclopentadienyl)iridium(III)] 、 二氯甲烷2-苯基乙炔基胺 在 NaBF4 作用下, 以 丙酮 为溶剂, 以29%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The mechanism of N-vinylindole formation via tandem imine formation and cycloisomerisation of o-ethynylanilines
    摘要:
    先前已发现 2-(2-苯基乙炔基)苯胺与丙酮在 [IrCp*Cl2]2 存在下的反应会产生乙烯基吲哚衍生物,而不是预期在加氢胺化反应后形成的吲哚。实验数据,包括标记研究、反应中间体的分离和固态结构测定以及DFT计算,被用来开发乙烯基吲哚的形成机制。在所提出的机理中,丙酮在反应路径的几个步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双核Ir配合物的裂解和催化剂反应形式的形成,并通过配位阻止预期加氢胺化产物的形成到 Ir 催化剂。配位丙酮与苯胺反应形成亚胺衍生物,在丙酮促进的质子转移后产生最终产物。所提出的机制与实验数据非常吻合。
    DOI:
    10.1039/b915269e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