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1393522-52-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1393522-52-5;1592481-95-2
化学式
C15H14FeN2
mdl
——
分子量
278.137
InChiKey
IJXAGWVAMACPOI-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在 silver hexafluoroantimonate 作用下, 以 氘代四氢呋喃 为溶剂,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受生物启发的酶模型中开壳中间体的氧化还原控制稳定性
    摘要:
    双(二茂铁基)附加的二氧化钼(VI)络合物执行类似于亚硫酸盐氧化酶的氧原子转移(OAT)反应。带正电的二茂铁离子会加速底物的亲核攻击。OAT之后形成的中间物种的命运取决于铁中心的初始氧化还原状态。在二茂铁基部分的全铁(II)状态下,发生了从Fe II Fe II Mo VI O 2单元到PMe 3底物的简单OAT,生成了Fe II Fe II Mo IV O和OPMe 3没有铁(II)中心的参与。在全铁(III)状态下,二茂铁中间体易受亲核底物引发的分解。但是,在混合的Fe II / Fe III状态下,OAT迅速转变为PMe 3,然后在最初形成的Fe II Fe III Mo IV O(OPMe 3)物种内进行分子内电子转移(IET),得到Fe II Fe II Mo V O(OPMe 3)电极。在相当持久的Fe II中不存在二茂铁物种,不存在钼(V)和协调的OPMe 3Fe II Mo
    DOI:
    10.1002/ejic.201800570
  • 作为产物:
    描述:
    2-吡咯甲醛aminoferrocene对甲苯磺酸 作用下,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20.0h, 以72%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两种含吡咯-亚胺配体的镍(II)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作用
    摘要:
    摘要 两种吡咯亚胺螯合 Ni(II) 配合物 {[2-(2-CH 3 OC 6 H 4 -NCH)C 4 H 3 N] 2 Ni ( 2a ) 和 [(Fc-NCH)]C 4 H 3 N] 2 Ni ( 2b , Fc = 二茂铁)} 通过用 0.5 当量处理相应的希夫碱来制备。NiCl 2 ·6H 2 O 中等产率。2a和2b的晶体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2a 的原子 Ni(II) 由两个反位的吡咯烷亚胺配体配位,以显示扭曲的八面体配位几何形状。2b 的 Ni(II) 具有扭曲的方形平面几何形状,与两个二茂铁基吡咯亚胺配体键合,配体的每个二茂铁和吡咯均采用反式构象。研究了紫外-可见光谱和电化学测量。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法(TG)研究了配合物对高氯酸铵(AP)热分解的催化效率。与纯AP热分解相比,在AP中加入1a、1b、2a和2b时,分解温度分别降低了27℃、77℃、88
    DOI:
    10.1016/j.molstruc.2014.12.03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Intramolecular electron transfer between molybdenum and iron mimicking bacterial sulphite dehydrogenase
    作者:Kristina Hüttinger、Christoph Förster、Katja Heinze
    DOI:10.1039/c3cc46919k
    日期:——
    Diferrocenyl/diferrocenium substituted dioxido molybdenum(VI) complexes [Fe2MoO2] 2Fc/[2Fc]2+ mimic the catalytic active site including the redox subunits as well as the catalytic function of bacterial sulphite oxidases.
    二茂苄基/二茂苄基取代的二氧代(VI)络合物 [Fe2MoO2] 2Fc/[2Fc]2+ 模拟了细菌亚硫酸盐氧化酶的催化活性位点,包括氧化还原亚基和催化功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