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eCO2RR)作为一种将CO2转化为有用化学品的技术,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近期,西安交通大学苏亚琼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夏宝玉教授以及弗林德斯大学Michelle L. Coote等研究者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深入探讨了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eCO2RR)中碱性阳离子对C-C偶联反应选择性的影响。这些研究不仅通过理论模拟揭示了K+离子在Cu催化剂表面的特异性吸附行为,而且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对提高C2+产物选择性的关键作用。
研究背景
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eCO2RR)作为减排和生产化学原料的可持续途径,受到广泛关注。在这一领域,铜(Cu)催化剂因其能够生成C2+产物而备受关注,但其选择性仍有待提高。研究表明,引入碱性阳离子如K+和Cs+可以调节电极-电解质界面(EEI)的微环境,从而增强C2+产物的选择性。对阳离子在内Helmholtz平面的特异性吸附及其对C–C耦合影响的研究仍不充分,亟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研究进展
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常电位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和“慢生长”采样方法,首次揭示了K+离子在Cu表面特定位点的吸附可以显著降低C-C偶联能垒约0.20 eV,从而增强偶联反应的动力学。这一发现为开发高效C2+产品催化剂提供了新视角。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研究团队构建了包含Cu(100)和Cu(111)表面的四层Cu晶体模型,并在其表面引入邻近吸附的CO中间体。模拟结果显示,在-1.5 V(标准氢电极)下,K+易于迁移到内Helmholtz平面并特定吸附于Cu表面CO的附近位点。与准特定吸附相比,特定吸附的K+通过与*CO和Cu之间的电荷重新分布,降低了偶联过渡态的能垒。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实验部分,研究者们通过使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表面活性剂抑制K+的特异性吸附,发现C2产物的法拉第效率从41.1%显著降至4.3%,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合。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K+离子在C-C偶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研究亮点
1. K+对C–C耦合的影响
通过常电位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研究发现K+离子在Cu表面与CO中间体相邻位置特异性吸附,尤其在CO–*CO耦合过程中,这种特异性吸附比准特异性吸附更为重要,可以降低约0.20 eV的耦合能垒,从而促进C–C耦合反应。
2. 电子结构变化
电子结构分析表明,K+、CO和Cu之间的电荷重新分布是降低耦合能垒的原因。这种电荷转移有助于促进CO中间体之间的耦合反应。
3. 实验验证与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表面活性剂抑制K+的特异性吸附,会显著降低C2产物的法拉第效率,从41.1%降至4.3%,这一结果与计算发现一致。因此,优化电解质中K+的特异性吸附有助于提高C2+产物的选择性,进一步提升eCO2R反应的效率。
研究意义
该研究展示了调节界面阳离子吸附作用对于eCO2R电催化反应生成C2+选择性的关键作用,为提高C2+产物选择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特别是通过调节K+的特异性吸附,能够有效促进C–C耦合反应的进行,比如通过修饰层或者负电势脉冲处理等方法。
文献信息
文献标题:Specific Adsorption of Alkaline Cations Enhances CO–CO Coupling in CO2 Electroreduction
作者:Yanyang Qin, Chenfeng Xia, Tiantian Wu, Jianrui Zhang, Guoxin Gao, Bao Yu Xia, Michelle L. Coote, Shujiang Ding, Yaqiong Su
发表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DOI:10.1021/jacs.4c10455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4c10455
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不科学之处,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