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血管性头痛中最常见的类型,常表现为一侧性疼痛,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怕声和畏光等症状。在发作前,患者可能会出现视觉障碍等先兆症状。其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表明,在先兆期会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此时大脑血流显著减少,导致脑组织缺血。有研究指出,这可能与5-羟色胺(5-HT)从血小板中释放有关。
典型的偏头痛发作通常经历局部血管充血阶段,随后是扩展性的血流减少,进而引起颅内及颅外血管的血流增加,血管搏动振幅增高,特别是颅内动脉更为明显。这种病理变化可能导致心管腔扩大和动静脉吻合支开放,被认为是头痛发作的一部分原因。
此外,前列腺素、神经激肽、乙酰胆碱、组胺等物质的代谢障碍以及内分泌功能紊乱也可能与偏头痛的发生有关,尤其是5-羟色胺(5-HT)的代谢与该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5-羟色胺拮抗药,如麦角胺和舒马曲坦;抗组胺药,如苯噻啶和赛庚啶;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以及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吲哚洛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