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u(2-(diphenylphosphino)benzeneamine)2]BF4 | 209905-87-3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u(2-(diphenylphosphino)benzeneamine)2]BF4
英文别名
——
[Cu(2-(diphenylphosphino)benzeneamine)2]BF4化学式
CAS
209905-87-3
化学式
BF4*C36H32CuN2P2
mdl
——
分子量
704.962
InChiKey
LJMVZLREDIWNLE-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Cu(2-(diphenylphosphino)benzeneamine)2]BF4 、 sodium nitrite 以 甲醇 为溶剂, 反应 2.0h, 以67.8%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在化学和生物学条件下 生物启发的铜(i)-亚硝酸盐络合物的一氧化氮释放研究†
    摘要:
    选择性和有效的亚硝酸盐还原过程在生物系统中无处不在。为了了解铜介导的亚硝酸盐还原作用,我们开发了一种受生物启发的模型系统,以研究含铜亚硝酸盐还原酶的机理。充分表征的铜(我)-nitrate复合物与氨基官能化的2-(二苯基膦基)苯胺配体,[(PH 2 PC 6 H ^ 4(ø -NH 2))2Cu(ONO)],证明了苯胺的质子化将导致酸性环境中NO的释放。为了进一步了解NO释放能力,我们还进行了pH依赖性实验和共聚焦成像,以在生理缓冲液条件下释放NO。根据络合物[(Ph 2 PC 6 H 4(o -NH 2))2 Cu(ONO)]的质子化反应的滴定和光谱研究,我们提出了质子转移和NO释放的机理。此外,DFT计算预测在有机介质和水性介质中都会通过苯胺释放NO 。这些结果凸显了铜周围富含质子的微环境的重要性(I)亚硝酸盐核在化学和生物环境中诱导硝酸盐还原。
    DOI:
    10.1039/c8dt02281j
  • 作为产物:
    描述:
    2-(二苯基膦)苯胺乙腈 为溶剂, 反应 1.0h, 以96%的产率得到[Cu(2-(diphenylphosphino)benzeneamine)2]BF4
    参考文献:
    名称:
    在化学和生物学条件下 生物启发的铜(i)-亚硝酸盐络合物的一氧化氮释放研究†
    摘要:
    选择性和有效的亚硝酸盐还原过程在生物系统中无处不在。为了了解铜介导的亚硝酸盐还原作用,我们开发了一种受生物启发的模型系统,以研究含铜亚硝酸盐还原酶的机理。充分表征的铜(我)-nitrate复合物与氨基官能化的2-(二苯基膦基)苯胺配体,[(PH 2 PC 6 H ^ 4(ø -NH 2))2Cu(ONO)],证明了苯胺的质子化将导致酸性环境中NO的释放。为了进一步了解NO释放能力,我们还进行了pH依赖性实验和共聚焦成像,以在生理缓冲液条件下释放NO。根据络合物[(Ph 2 PC 6 H 4(o -NH 2))2 Cu(ONO)]的质子化反应的滴定和光谱研究,我们提出了质子转移和NO释放的机理。此外,DFT计算预测在有机介质和水性介质中都会通过苯胺释放NO 。这些结果凸显了铜周围富含质子的微环境的重要性(I)亚硝酸盐核在化学和生物环境中诱导硝酸盐还原。
    DOI:
    10.1039/c8dt02281j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Copper(I) and copper(II) complexes of polydentate phosphinoamines
    作者:Francesco Tisato、Giuseppe Pilloni、Fiorenzo Refosco、Giuliano Bandoli、Carlo Corvaja、Benedetto Corain
    DOI:10.1016/s0020-1693(97)06176-8
    日期:1998.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