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了具有不对称的2-(苯并咪唑-2-基)-6-(苯并三唑-1-基)吡啶配体的空气和水分稳定的钌(II)配合物,并通过NMR分析和X射线晶体学测定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这些配合物在2-丙醇回流中的酮转移氢化中表现出出色的催化活性,最终TOFs高达176400 h –1。分离出相应的RuH配合物,并通过受控实验将其提议为催化活性物质。Ru(II)络合物催化剂的高催化活性归因于络合物中中心金属原子周围的半不稳定不对称配位环境,以及配体中存在可转换的苯并咪唑基NH官能团。
合成了具有不对称的2-(苯并咪唑-2-基)-6-(苯并三唑-1-基)吡啶配体的空气和水分稳定的钌(II)配合物,并通过NMR分析和X射线晶体学测定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这些配合物在2-丙醇回流中的酮转移氢化中表现出出色的催化活性,最终TOFs高达176400 h –1。分离出相应的RuH配合物,并通过受控实验将其提议为催化活性物质。Ru(II)络合物催化剂的高催化活性归因于络合物中中心金属原子周围的半不稳定不对称配位环境,以及配体中存在可转换的苯并咪唑基NH官能团。
合成了具有不对称的2-(苯并咪唑-2-基)-6-(苯并三唑-1-基)吡啶配体的空气和水分稳定的钌(II)配合物,并通过NMR分析和X射线晶体学测定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这些配合物在2-丙醇回流中的酮转移氢化中表现出出色的催化活性,最终TOFs高达176400 h –1。分离出相应的RuH配合物,并通过受控实验将其提议为催化活性物质。Ru(II)络合物催化剂的高催化活性归因于络合物中中心金属原子周围的半不稳定不对称配位环境,以及配体中存在可转换的苯并咪唑基NH官能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