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trans-dichlorotetrakis(1,3-diethylimidazolin-2-ylidene)ruthenium(II) | 63429-44-7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trans-dichlorotetrakis(1,3-diethylimidazolin-2-ylidene)ruthenium(II)
英文别名
——
trans-dichlorotetrakis(1,3-diethylimidazolin-2-ylidene)ruthenium(II)化学式
CAS
63429-44-7
化学式
C28H56Cl2N8Ru
mdl
——
分子量
676.782
InChiKey
UHHRMLOJNWMTGF-UHFFFAOYSA-L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碳配合物。第14部分。富含电子的烯烃衍生的双(三)和(碳)钌(Ⅱ)和四(碳)os(Ⅱ)配合物的合成,空间和电子效应;反式-双歧原四(1,3-二乙基咪唑-利丁-2-亚烷基)钌(II)的晶体和分子结构
    摘要:
    [RuCl 2(PPh 3)3 ]与[[略图] R] 2(L R 2; R Me,Et或CH 2 Ph)的反应得到tans- [RuCl 2(L R)4 ] [R = Me(1),Et(Z)或CH 2 Ph(3)]。这些配合物的不稳定性和反应性以(3)<(1)<(2)的顺序增加。因此,在CH 2 Cl中,配合物(2)容易失去L E t而得到[RuCl 2(L E t)3 ](13),但是(1)对于相似的L Me需要长时间加热损失,得到[RuCl 2(L Me)3 ](12),并且(3)不反应。配合物(1)(i)与NaI反应会失去L Me,形成[Rul 2(L Me)3 ](4),(ii)与过量的P(OMe)3反应生成[RuCl(L Me)2 – {P(OMe)3 } 3 ] Cl(14)。(iii)在CO存在下与C 5 H 5 N反应,生成反式-[Ru(CO)Cl(L Me),(NC 5 H
    DOI:
    10.1039/dt9780000826
  • 作为产物:
    描述:
    tris(triphenylphosphine)ruthenium(II) chloride1,1',3,3'-tetraethyl-2,2'-biimidazolidinylidene甲基环己烷 为溶剂, 以50%的产率得到trans-dichlorotetrakis(1,3-diethylimidazolin-2-ylidene)ruthenium(II)
    参考文献:
    名称:
    碳配合物。第14部分。富含电子的烯烃衍生的双(三)和(碳)钌(Ⅱ)和四(碳)os(Ⅱ)配合物的合成,空间和电子效应;反式-双歧原四(1,3-二乙基咪唑-利丁-2-亚烷基)钌(II)的晶体和分子结构
    摘要:
    [RuCl 2(PPh 3)3 ]与[[略图] R] 2(L R 2; R Me,Et或CH 2 Ph)的反应得到tans- [RuCl 2(L R)4 ] [R = Me(1),Et(Z)或CH 2 Ph(3)]。这些配合物的不稳定性和反应性以(3)<(1)<(2)的顺序增加。因此,在CH 2 Cl中,配合物(2)容易失去L E t而得到[RuCl 2(L E t)3 ](13),但是(1)对于相似的L Me需要长时间加热损失,得到[RuCl 2(L Me)3 ](12),并且(3)不反应。配合物(1)(i)与NaI反应会失去L Me,形成[Rul 2(L Me)3 ](4),(ii)与过量的P(OMe)3反应生成[RuCl(L Me)2 – {P(OMe)3 } 3 ] Cl(14)。(iii)在CO存在下与C 5 H 5 N反应,生成反式-[Ru(CO)Cl(L Me),(NC 5 H
    DOI:
    10.1039/dt978000082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