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Fe(μ-PyBPT-κ3N,C,S)(CO)2}Fe(CO)3] | 1268397-49-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Fe(μ-PyBPT-κ3N,C,S)(CO)2}Fe(CO)3]
英文别名
[(Fe(μ-3'-(2''-pyridyl)-1,1'-biphenyl-2-thiol(-2H)-κ3N,C,S)(CO)2)Fe(CO)3]
[{Fe(μ-PyBPT-κ3N,C,S)(CO)2}Fe(CO)3]化学式
CAS
1268397-49-4
化学式
C22H11Fe2NO5S
mdl
——
分子量
513.093
InChiKey
LKXQRHCUOPHQJA-UHFFFAOYSA-M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Fe(μ-PyBPT-κ3N,C,S)(CO)2}Fe(CO)3]1,2-双(二苯基膦基)苯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40%的产率得到[{Fe(μ-PyBPT-κ3N,C,S)(CO)2}2]
    参考文献:
    名称:
    带有N,C,S-Pincer配体的二铁羰基配合物:对膦的反应活性,Fe-Fe杂化裂解和电催化质子还原
    摘要:
    硫醇盐桥联二铁羰基络合物[{的Fe(μ-PyBPT-κ 3 N,C,S)(CO)2 }的Fe(CO)3 ](1)由两个单元组成,铁(PyBPT)(CO)2和Fe(CO)3,其中N,C,S-钳位配体PyBPT是3'-(2''-吡啶基)-1,1'-联苯-2-硫醇的双去质子化形式。两个Fe络合物单元通过硫醇盐S原子,π配位和Fe-Fe键连接。二铁络合物1与1个当量的二甲基苯基膦反应以形成CO取代产物[{的Fe(μ-PyBPT-κ 3 N,C,S)(CO)2 }的Fe(CO)2(PME 2 PH)](3)经由膦加合物[{的Fe(μ-PyBPT-κ 3 N,C,S)(CO)2 }的Fe(CO)3(PME 2 PH)](2),其中有一个极化铁-铁键。的进一步反应3用Pme 2博士所产生的N,C,S-钳形铁(II)配合物的反式- [Fe(上PyBPT-κ 3 N,C,S)(CO)(PME 2 PH)2
    DOI:
    10.1021/om500558h
  • 作为产物:
    描述:
    五羰基铁 、 3′-(2″-pyridyl)-1,1′-biphenyl-2-thiol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20.0h, 以52%的产率得到[{Fe(μ-PyBPT-κ3N,C,S)(CO)2}Fe(CO)3]
    参考文献:
    名称:
    带有N,C,S-Pincer配体的二铁羰基配合物:对膦的反应活性,Fe-Fe杂化裂解和电催化质子还原
    摘要:
    硫醇盐桥联二铁羰基络合物[{的Fe(μ-PyBPT-κ 3 N,C,S)(CO)2 }的Fe(CO)3 ](1)由两个单元组成,铁(PyBPT)(CO)2和Fe(CO)3,其中N,C,S-钳位配体PyBPT是3'-(2''-吡啶基)-1,1'-联苯-2-硫醇的双去质子化形式。两个Fe络合物单元通过硫醇盐S原子,π配位和Fe-Fe键连接。二铁络合物1与1个当量的二甲基苯基膦反应以形成CO取代产物[{的Fe(μ-PyBPT-κ 3 N,C,S)(CO)2 }的Fe(CO)2(PME 2 PH)](3)经由膦加合物[{的Fe(μ-PyBPT-κ 3 N,C,S)(CO)2 }的Fe(CO)3(PME 2 PH)](2),其中有一个极化铁-铁键。的进一步反应3用Pme 2博士所产生的N,C,S-钳形铁(II)配合物的反式- [Fe(上PyBPT-κ 3 N,C,S)(CO)(PME 2 PH)2
    DOI:
    10.1021/om500558h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Carbon–sulfur bond cleavage reactions of dibenzothiophene derivatives mediated by iron and ruthenium carbonyls
    作者:Masakazu Hirotsu、Chiaki Tsuboi、Takanori Nishioka、Isamu Kinoshita
    DOI:10.1039/c0dt00768d
    日期:——
    A thermal reaction of 6-(4′′-dibenzothienyl)-2,2′-bipyridine (bpyDBT) with [Ru3(CO)12] produced a sulfur-bridged triruthenium complex via double carbon–sulfur bond cleavage and CO insertion, while a diiron(I,I) complex containing a thiametallacycle was obtained by a photochemical reaction of bpyDBT with [Fe(CO)5].
    6-(4'-二苯并噻吩基)-2,2'-联吡啶(bpyDBT)与[Ru 3(CO)12 ]的热反应通过双碳键断裂和CO插入生成桥联的三络合物,通过bpyDBT与[Fe(CO)5 ]的光化学反应获得了含有属环的二价(I,I)配合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