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3 P(O)→H 2 P(OH)互变异构现象通过实验方法和DFT方法解决。相对于{CpRu II L 2 } n类型的金属片段(L =不带电或阴离子膦配体),该过程相对于游离分子不利,并且能量垒降低到四分之一。免费的H 3P(O)分子是一种非常弱的酸,几乎没有质子在分子内向氧代原子迁移,这是经典酸碱反应所期望的。而是,高共价P–H键的某些电子密度至少在直到TS的情况下仍固定在H原子上,其势垒是由于与O孤对的电子排斥而产生的。在TS之外,H原子在P原子(孤对)上释放了电子部分后便转变为质子。计算结果表明,实验中未检测到的中间体[CpRu(PR 3)2(H)(H 2 PO)] n处于中间状态,金属在该处诱导了P–H氧化加成反应。发现所有分子H n(OH)3− n的行为一致P(O)(n = 3,2,1),而阴离子TPPMS大肠杆菌配体[TPPMS = PPh 2(m- C 6 H 4 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