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Ir(2-phenylbenzo[g]quinoline)2Cl]2 | 1188515-98-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Ir(2-phenylbenzo[g]quinoline)2Cl]2
英文别名
[(pbq-g)2Ir(µ-Cl)2Ir(pbq-g)2];[Ir(2-phenylbenzo[g]quinoline)2Cl]2
[Ir(2-phenylbenzo[g]quinoline)2Cl]2化学式
CAS
1188515-98-1
化学式
C76H48Cl2Ir2N4
mdl
——
分子量
1472.59
InChiKey
IXVGBQKVKYMHGP-UHFFFAOYSA-L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用于氨比西林钠传感的铱 (III) 配合物的聚集诱导近红外发射和电化学发光
    摘要:
    合成并表征了一种新的铱(III)配合物。研究了其在近红外范围内的光物理性质以及聚集诱导发射和电化学发光。选择大型共轭环金属配体 1,2-苯基苯并喹啉 (pbq) 与金属铱 (III) 中心形成 Ir-C 键,并提供配合物的近红外发射。辅助配体4,4'-二氨基-2,2'-联吡啶(dabpy)可以形成氢键,有利于聚集诱导发光的产生。该复合物在 80% 的水中聚集成小球形纳米颗粒,在 90% 的水中聚集成迷人的纳米环。还通过光致发光和电化学发光方法研究了铱(III)络合物对氨苄西林钠(AMP)抗生素的传感。与苯乙酸钠和其他八种抗生素相比,该复合物对 AMP 抗生素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AMP 抗生素的检测限为 0.76 μg/mL。这项工作为传感应用中基于铱(III)配合物的聚集诱导发射和电化学发光探针的设计提供了新策略。
    DOI:
    10.1021/acs.inorgchem.3c01687
  • 作为产物:
    描述:
    2-苯基苯并[g]喹啉 、 iridium(III) chloride trihydrate 以 乙二醇甲醚 为溶剂, 反应 24.0h, 生成 [Ir(2-phenylbenzo[g]quinoline)2Cl]2
    参考文献:
    名称:
    苯环化位点的变化和环金属化配体的π共轭对单阳离子铱(III)配合物的光物理和反向饱和吸收的影响
    摘要:
    一系列单阳离子铱(III)配合物,[Ir(C ^ N)2(pqu)] + PF 6 – [pqu = 2-(吡啶-2-基)喹啉,C ^ N = 2-苯基喹啉(1) ,3-苯基异喹啉(2),1-苯基异喹啉(3),苯并[ h ]喹啉(4),2-(吡啶-2-基)萘(5),1-(吡啶-2-基)萘(6),2-(菲-9基)吡啶(7),2-苯基苯并[ g ]喹啉(8),2-(萘-2-基)喹啉(9)和2-(萘-2-基)吡啶)苯并[ g ]喹啉(10)],在这项工作中进行了综合。这些配合物带有具有不同π共轭度和苯甲环化位点的C ^ N配体,从而阐明了在C ^ N配体处的苯并环化位点对配合物光物理的影响。通过光谱技术和随时间变化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系统研究了复合物的紫外可见(UV-vis)吸收和发射。通过纳秒瞬态吸收(TA)光谱和非线性透射技术研究了它们的三重态激发态吸收和反向饱和吸收(RSA)。苯环与苯环或C
    DOI:
    10.1021/acs.inorgchem.8b0271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Near-Infrared-Emitting Iridium(III) Complexes as Phosphorescent Dyes for Live Cell Imaging
    作者:Guoliang Zhang、Huiyuan Zhang、Yuan Gao、Ran Tao、Lijun Xin、Junyang Yi、Fuyou Li、Wanli Liu、Juan Qiao
    DOI:10.1021/om400676h
    日期:2014.1.13
    follow the order 1 < 2 < 3, their cytotoxicities are in the reverse order. The exceptionally low cytotoxicity of 3 could be attributed to its poor solubility in aqueous buffer and thus substantially low exposure dose. This comparative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ancillary ligands could fine-tune the amphiphilicity and cytotoxicity of the cyclometalated iridium(III) complexes and thus might play a key role
    三个近红外发射阳离子(III)配合物[Ir(pbq-克)2(N ∧ N)] + PF 6 -(pbq-克=苯基苯并[克]喹啉; N ∧ N =联吡啶(1)在活细胞成像中,已证明1,10-咯啉(2),4,7-二苯基-1,10-咯啉(3)是染料。这些具有不同辅助配体的配合物在CH 2 Cl 2中显示出相似的近红外(NIR)发射,其中λmax,峰值在698 nm处,而λmax,则在760 nm处出现解决方案,量子产率中等,约为3%。但是,这些复合物的行为与用于活细胞成像的NIR染料完全不同。络合物1和2与在488nm下激发良好细胞膜通透性细胞质呈现独家染色,而3给出了几乎没有细胞摄取,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尽管这些复合物的亲脂性遵循1 < 2 < 3的顺序,但它们的细胞毒性却相反。3的细胞毒性极低可以归因于其在水性缓冲液中的溶解性差,因此暴露剂量低。这项比较研究表明,辅助配体可以微
  • 近红外发射电刺激响应型铱(Ⅲ)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申请人:南京邮电大学
    公开号:CN113512071B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本发明公开了近红外发射电刺激响应型(Ⅲ)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类(Ⅲ)配合物以具有大共轭结构的环属C^N配体和含紫精取代基的N^N配体相结合构成。利用紫精取代基强吸电子能力和可逆的氧化还原特性结合(Ⅲ)配合物丰富的激发态性质,在电刺激下,(Ⅲ)配合物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发光“ON‑OFF”的转换;利用环配体大共轭结构调节配体轨道能级,使(Ⅲ)配合物在电刺激后发光波长在近红外波长范围,获得只能用仪器检测到而肉眼无法识别的发光。该类(Ⅲ)配合物为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和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利用外部电刺激以及发光的不可见性,在信息存储和高级加密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 Iridium(III) Polypyridine Artificial Metalloenzymes with Tunable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 New Platform for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sis in Aqueous Solution
    作者:Bingqing Liu、Yasmine S Zubi、Jared C Lewis
    DOI:10.1039/d3dt00932g
    日期:——
    within a protein scaffold. Herein, we describe a panel of ArMs constructed by covalently linking Ir(III) polypyridyl complexes into a prolyl oligopeptidase scaffold. Spectroscopic methods were used to examine how properties of the resulting ArMs are influenced by structural variation of the cyclometalated ligands and the protein scaffold.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sis by these hybrid catalysts was also examined
    人工属酶(ArM)可以通过在蛋白质支架中掺入辅助因子来结合属络合物和酶的独特特征。在此,我们描述了一组通过将 Ir( III ) 聚吡啶复合物共价连接到脯酰寡肽酶支架中而构建的 ArM。使用光谱方法来检查环属化配体和蛋白质支架的结构变化如何影响所得 ArM 的特性。还检查了这些混合催化剂的可见光光催化作用,发现它们在溶液中催化分子间/分子内[2 + 2]光环加成。使用辅助因子观察到低但可重复的对映选择性,该辅助因子在 ArM 活性位点内生物共轭时经历部分动力学拆分,这表明支架/辅助因子相互作用对于实现选择性 ArM 光催化的重要性。通过分析 ArM 的天然 POP 肽酶催化作用,进一步证明了辅因子/支架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总之,这些研究表明基于 Ir( III ) 的 ArM 如何为正在进行的研究提供一个有希望的起点,通过设计 POP 中的底物结合/激活基序来控制 EnT 反应的立体选择性。
  • CN115417900
    申请人:——
    公开号:——
    公开(公告)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