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a[Co(CO)3P(OPh)3] | 32138-74-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a[Co(CO)3P(OPh)3]
英文别名
——
Na[Co(CO)3P(OPh)3]化学式
CAS
32138-74-2
化学式
C21H15CoO6P*Na
mdl
——
分子量
476.303
InChiKey
NNBULTSLQYKCLW-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 重原子数:
    None
  • 可旋转键数:
    None
  • 环数:
    None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 拓扑面积:
    None
  • 氢给体数:
    None
  •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a[Co(CO)3P(OPh)3] 在 HCl 作用下, 以 乙醚 为溶剂, 生成 [HCo(CO)3(P(OPh)3)]
    参考文献:
    名称:
    亚磷酸三苯酯改性的钴催化剂的合成,晶体结构和加氢甲酰化活性。
    摘要:
    双核配合物[Co(2)(CO)(6)[P(OPh)3] 2](2)已合成并得到了充分表征。固态结构揭示了跨双轴几何结构,没有桥连的羰基,Co-Co和Co-P键长分别为2.6722(4)和2.1224(4)埃。尝试在120至210摄氏度范围内的温度和34至80巴之间的压力下,将1-戊烯与2催化加氢甲酰化。高压光谱法(HP-IR和HP-NMR)用于检测氢化物中间体。高压红外(HP-IR)研究显示[HCo(CO)(3)P(OPh)3](4)的形成是在大约30℃。110摄氏度,但在较高温度下观察到对应于[HCo(CO)(4)]()的吸收带。氢化物中间体4也已经合成并表征。随着配体浓度的增加,HP-IR研究表明,由于较高的取代羰基钴羰基配合物-[HCo(CO)(2)[P(OPh)3] 2](5)的形成,新的羰基吸收带的形成被认为具有较低的催化活性。配合物5是独立合成的,具有完整的特征。对5的低温晶体
    DOI:
    10.1039/b403033h
  • 作为产物:
    描述:
    hexacarbonyl-bis-(triphenoxyphosphine) dicobaltsodium 以 further solvent(s) 为溶剂, 生成 Na[Co(CO)3P(OPh)3]
    参考文献:
    名称:
    亚磷酸三苯酯改性的钴催化剂的合成,晶体结构和加氢甲酰化活性。
    摘要:
    双核配合物[Co(2)(CO)(6)[P(OPh)3] 2](2)已合成并得到了充分表征。固态结构揭示了跨双轴几何结构,没有桥连的羰基,Co-Co和Co-P键长分别为2.6722(4)和2.1224(4)埃。尝试在120至210摄氏度范围内的温度和34至80巴之间的压力下,将1-戊烯与2催化加氢甲酰化。高压光谱法(HP-IR和HP-NMR)用于检测氢化物中间体。高压红外(HP-IR)研究显示[HCo(CO)(3)P(OPh)3](4)的形成是在大约30℃。110摄氏度,但在较高温度下观察到对应于[HCo(CO)(4)]()的吸收带。氢化物中间体4也已经合成并表征。随着配体浓度的增加,HP-IR研究表明,由于较高的取代羰基钴羰基配合物-[HCo(CO)(2)[P(OPh)3] 2](5)的形成,新的羰基吸收带的形成被认为具有较低的催化活性。配合物5是独立合成的,具有完整的特征。对5的低温晶体
    DOI:
    10.1039/b403033h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Gmelin Handbuch der Anorganischen Chemie, Gmelin Handbook: Co: Org.Verb.2, 2.1.1.1, page 2 - 3
    作者:
    DOI:——
    日期:——
  • Gmelin Handbuch der Anorganischen Chemie, Gmelin Handbook: Co: Org.Verb.1, 1.1.4.4.3, page 99 - 99
    作者:
    DOI:——
    日期:——
  • Hieber, W.; Lindner, E., Chemische Berichte, 1961, vol. 94, p. 1417 - 1425
    作者:Hieber, W.、Lindner, E.
    DOI:——
    日期:——
  • Hieber, W.; Duchatsch, H., Chemische Berichte, 1965, vol. 98, p. 2530 - 2538
    作者:Hieber, W.、Duchatsch, H.
    DOI:——
    日期:——
  • Hieber, W.; Lindner, E., Zeitschrift fur Naturforschung, 1961, vol. 16 b, p. 137 - 138
    作者:Hieber, W.、Lindner, E.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