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历史搜索
热门化合物
HOT
喹啉
水杨醛
二溴甲烷
谷胱甘肽
L-乳酸
苯巴比妥
辣椒碱
非那明
百草枯
联苯烯
首页
分子通
| 144611-99-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CAS
144611-99-4
化学式
C
38
H
43
Cl
2
N
2
PRh
2
mdl
——
分子量
835.464
InChiKey
LUSLMPSEBOHLGJ-XQGFCXCHSA-L
BEILSTEIN
——
EINECS
——
物化性质
计算性质
ADMET
安全信息
SDS
制备方法与用途
上下游信息
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表征谱图
同类化合物
相关功能分类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None
重原子数:
None
可旋转键数:
None
环数:
None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None
拓扑面积:
None
氢给体数:
None
氢受体数:
None
反应信息
作为反应物:
描述:
、
一氧化碳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生成 {(Rh(CO)(μ-dpnapy)Cl)2}*2CH2Cl2
参考文献:
名称:
多官能膦配体。7-二苯基膦-2,4-二甲基-1,8-萘啶的合成及其配位性能
摘要:
制备了新的三核配体7-二苯基膦基-2,4-二甲基-1,8-萘啶(dpnapy),并研究了其与铑(I)配合物的配位化学。根据配体与金属的比例,与[{Rh(cod)Cl} 2 ](cod =环辛-1,5-二烯)的反应可生成不同的产物。当使用2∶1的配体:二聚体比率时,形成P-单齿配体络合物[Rh(cod)(dpnapy)Cl] 1。所述的鳕鱼区域1 H和13的C NMR光谱1是依赖于温度的。通量行为可以通过五坐标中间体的形成来解释,该中间体显示出鳕鱼烯和CH 2的快速分子内交换质子。还观察到较低的活化能过程,该过程未冻结在215 K下。在室温(rt)二维1 H和31 P化学交换光谱表明进一步的慢动态平衡1 ⇌ 2与dpnapy的损失。当双核络合物[{Rh(cod)Cl} 2(µ-dpnapy)] 2使用磷和末端氮原子作为桥接二齿配体时,是配体与二聚体比例为1:1时的反应产物用来。配合物2的1 H和13
DOI:
10.1039/dt9920002367
作为产物:
描述:
di-μ-chloro-bis(1,5-cyclooctadiene)dirhodium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多官能膦配体。7-二苯基膦-2,4-二甲基-1,8-萘啶的合成及其配位性能
摘要:
制备了新的三核配体7-二苯基膦基-2,4-二甲基-1,8-萘啶(dpnapy),并研究了其与铑(I)配合物的配位化学。根据配体与金属的比例,与[{Rh(cod)Cl} 2 ](cod =环辛-1,5-二烯)的反应可生成不同的产物。当使用2∶1的配体:二聚体比率时,形成P-单齿配体络合物[Rh(cod)(dpnapy)Cl] 1。所述的鳕鱼区域1 H和13的C NMR光谱1是依赖于温度的。通量行为可以通过五坐标中间体的形成来解释,该中间体显示出鳕鱼烯和CH 2的快速分子内交换质子。还观察到较低的活化能过程,该过程未冻结在215 K下。在室温(rt)二维1 H和31 P化学交换光谱表明进一步的慢动态平衡1 ⇌ 2与dpnapy的损失。当双核络合物[{Rh(cod)Cl} 2(µ-dpnapy)] 2使用磷和末端氮原子作为桥接二齿配体时,是配体与二聚体比例为1:1时的反应产物用来。配合物2的1 H和13
DOI:
10.1039/dt992000236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热门分子
TOP
喹啉 | 91-22-5
水杨醛 | 90-02-8
二溴甲烷 | 74-95-3
谷胱甘肽 | 70-18-8
L-乳酸 | 79-33-4
苯巴比妥 | 50-06-6
辣椒碱 | 404-86-4
非那明 | 300-62-9
百草枯 | 4685-14-7
联苯烯 | 259-79-0
香茅醛 | 106-23-0
苯甲腈 | 100-47-0
4-硝基苯肼 | 100-16-3
黄夹苷 | 11018-93-2
上一个:N-[6-(N'-cyclopentylmethyl-N'-ethylamino)indan-5-ylmethyl]-N-[3,5-bis(trifluoromethyl)benzyl]-(2-triphenylmethyl-2H-tetrazol-5-yl)amine
下一个:2-({[3-methyl-2,6-dioxo-7-(2-oxo-2-phenylethyl)-2,3,6,7-tetrahydro-1H-purin-8-yl]methyl}thio)-5,6,7,8,9,10-hexahydrocycloocta[b]pyridine-3-carbonitrile